门户网编辑小艾 发表于 2017-4-12 07:28:00

邓州市城区已湮灭的主要古迹古遗址

邓州市建置较早,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6000多年,文字记载也有4000余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晏姓侯国;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汉承秦制,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隋开皇3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3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2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盛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北宋建隆(公元960一963年)初,邓州治所仍在穰,属京西南路,辖县五:穰、南阳、内乡、顺阳、淅川。为武胜军节度。今辖境有张村、穰东、曲河、延陵、刁涧等镇。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伪齐李成陷邓州,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十七日岳飞率军收复邓州。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议成,以邓州城南、西各四十里为界,界北、东归邓州,南、西归南宋光化军。这次南北大分裂,分界线在辖境南部横穿,而后南宋军队几次收复邓州,时间虽短暂,但深得人民群众支持。金属南京路,置武胜军,辖县三:穰、南阳、内乡。穰有顺阳、新野、穰东、板桥四镇。南宋绍定六年(1233#)邓州归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邓州城被蒙古军占领。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于河南布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 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7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属于南阳地区。2014年1月1日起由河南省直管。 邓州“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2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此发生了邓巴之战,196年至198年,曹操与张绣激战于宛、穰;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前燕、前秦、后秦为争夺穰城干戈不息;西魏宇文泰为谋取江汉,命大将杨忠“都督三荆,镇于穰城”,把邓州作为图取南方的军事重镇。历代大规模农民起义军,如唐末黄巢起义军朱温部,明末李自成的“闯”军,清末捻军、太平天国军、白朗义军等都在邓州长期活动,坚持斗争。邓州位于豫鄂交界部,西通巴蜀,南控荆襄,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实为天地之中,号称陆海。邓州左襟白河,右带丹江,江汉其前,伏牛耸其后宛桐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古代地志称邓州为天府首选之地。古城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邓州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古迹名胜如珠玑荟萃,星罗棋布;但由于历代兵燹、匪荒和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凑加快,社会发展,城市建设,许多古遗址、文化遗迹已经湮灭或正在消失。为了使现代邓州人了解邓州城区古文化的灿烂文明,除已修复的古迹、文化遗迹外,笔者经多年搜集整理和访问尚健在的老城区人,撰写此文,旨在现代的邓州人对古邓州的了解。十一、城隍庙 始建于明代洪武5年,孔显所建。其址在内城县衙东北一隅,原有前殿、东西厢房、戏楼、僧院等8间房屋及望乡台一座。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到城隍那里报到,登望乡台别故里,而后要到四川丰都城。原规模宏伟壮观,大殿有城隍金身塑像,24司、24孝及龙抓熊氏女等。毁于民国,后用作女子师范,现为市委招待所,并将原房拆除,唯留望乡台一座。
十二、关帝庙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邓州内城、外城共有7座,1、现丁字口偏北,铁嵖山关帝庙;2、东大街关帝庙,菊花井就在其庙内;3、东砖城河外,关帝庙;4、大西关现疾控中心处,关帝庙;5、南桥店关帝庙;6、小东关关帝庙;7、十字街东,韩营关帝庙。邓州关帝庙多建于明。因三国蜀将关羽秉武尚义,名满天下,为世人敬慕,故建庙祀之,多毁于民国年间。(关羽(公元160年-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手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为自己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六十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十三、临湍书院(三贤祠)旧址位于今城区三贤路与仲景路交叉口西北角。明嘉靖10年(1531年),河南参政、分守汝南道刘漳巡视至邓,嘱知州张定,选址建书院,以恢复韩文公书院并祀韩愈、寇准、范仲淹;嘉靖12年(1533年),张定遵刘漳嘱,独捐薪俸于内城西南角废尼寺上创建书院,因背临湍河故名临湍。内祀韩愈、寇准、范仲淹三位贤人以激励诸生,因此二门题匾三君子祠,后人称作三贤祠。明万历39年(1611年),知州赵沛重修。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21年(1682年)知州杨威盛重修。清乾隆18年(1753年)知州蒋光祖重修。后毁于民国初年。
十四、火星庙 位于土城南门内侧(城区三小院内),建于明代中期,火星庙是火德真君庙的俗称,(火德真君原是道教信仰。中国的火神信仰早于祆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按传统五行来分,火属赤,居南方,而“天有五方,各有其神主之”(《灵宝经》)。五方各有五帝,即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五帝各掌五行,而赤帝为颛顼,其子为祝融,祝融同于炎帝,同能操火,并为火神,见《礼记·月令》孟夏之月云:“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两说都将祀祝融归于灶,而灶属火,故无论何说最后都将火神落于祝融。火神的崇拜,起源于上古对火的崇拜及对五行人性化的信仰。道教产生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古老信仰,产生了颇具人性化的五德星君,《济度金书》云:“东方木德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伺辰星君,中央土德地侯星君。是为五德星君也。” 道教火德星君直接沿用了上古“祝融为火官”的信仰。由于道教的宣扬,火神信仰在过去十分流行,因为当时建筑多为木制,一旦遭回禄,其后果不堪设想,对火的畏惧体现在对火神的崇拜上。火德真君正式列入了国家祀典。明朝天启帝曾下令祭火神,据《明熹宗实录》载:“天启元年三月,命太常寺官以六月二十三日祀火德之神,著为令。”)供奉火神祝融;乃为南关街刘姓家族集资所建。此庙始毁民国年间,现学校扩建,庙宇彻底毁尽。
十五、白起庙 位于砖城东门城墙上,供奉的是武安君白起(白起(?—前257年),郿(今陕西宝鸡眉县)人,芈姓,白氏,名起,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秦始皇《追赠白起武安君诏》曰:“咨尔:武安君白起,先源两楚,继次三秦。昔在先皇,秉节朝室·....", 世系甚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为秦昭王征战六国,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战国时,秦大将,曾坑杀赵军30余万,楚军攻邓时,白起守城,楚军败之,故邓州人城墙建庙祀之,毁于民国年间。
十六、双忠祠 位于大东关土城内侧,原四中院内,供奉大唐邓国公张巡、明将铁铉。建于清代,毁于民国年间。(张巡(708年--757年),汉族,唐朝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关于张巡籍贯,《旧唐书》本传载为蒲州河东,《新唐书》本传载为邓州南阳,《旧唐书》早出,应以为准。后人也多采《旧唐书》所载,如《全唐诗》、乐史《太平环宇记》即是)。至德二年( 757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十三万精锐军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数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据说死后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铁铉(1366—1402)字鼎石,河南邓州(今邓州市)人,元代色目人後裔。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历官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被施以磔刑。後人尊其忠义不屈,在各地有铁公祠以祀之。南明时,赠太保、諡忠襄,清乾隆时諡忠定。)
十七、仓颉庙 位于内城东门内侧北侧,又称“子圣祠”。建于清代咸丰11年(1861年)11月,供奉仓颉(cāng jié 仓颉,史皇氏,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生于陕西省白水县杨武村鸟羽山(另一说山西临汾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建于汉代的仓颉庙内有一块《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陪奉子学圣许叔重(许慎,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结字义的字典,是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最重要的依据。)、书圣王右军(王羲之,晋山东琅琊临沂人,居会稷山阴,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世称“书圣”,其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毁于民国年间。
十八、八蜡庙 位于大西门外,在邓州民间称“蚂蚱爷”。八蜡,据《华夏诸神》介绍,“八蜡”系指八种祭祀神。有神灵、动物、堤防和水沟。
十九、三官庙 位于外城北侧,湍河南,清代始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石券门,棋盘大门两扇。前殿3间,配殿东西各2间。西跨院有殿3间。是一座较完整的小型寺庙。三官庙也叫三元庙。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 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 解厄洞阴大帝。希望三官能够赐福、赦罪、解厄,是百姓建三官庙的原因。毁于近代。
二十、岳飞庙 位于外城小西门外侧,土城河内侧。奉祀的是民族英雄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另有《岳忠武王文集》传世。)岳飞曾率岳家军收复过邓州,故邓州人建庙祀之。毁于民国年间。
二十一、祖师庙 道教庙观,(民间称真武大帝为“祖师爷”:真武大帝的来历: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均有奉祀祝诞祭典。其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邓州有四座,1、土城大东门外侧,土城河东岸;2、土城大西门外侧(今造纸厂附近);3、土城南门外侧(今土产公司附近);4、月牙池(偃月池)西北侧。均毁于民国年代。
二十二、娘娘庙 (娘庙是中国民间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所供主神,各庙有所不同。除送子娘娘外,还有眼光娘娘、豆疹娘娘等多种名目。拜娘娘庙的大多是妇女,而她们最主要的心愿是求子,也可保护儿童,赐福免灾。娘娘庙娘娘一般指碧霞元君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在各地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邓州城区有两座。1、东阁外侧;2、小东关丁家营附近。均建于清初,毁于民国年间。
二十三、道姑庵 (姑,少女,亦作妇女的通称。道姑,即女道士,又名坤道,在道教典籍中,男道士也称为乾道,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坤道。黄冠专指男道士时,女道士则相应地称为女冠。女道士。后蜀何光远《鉴诫录·旌论衡》:“ 普通山青州长老録二尼、道姑、道媪,亲事巾瓶,时左街使集王奏闻收勘,决递遐方。” 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生]那得这轴画像?[丑]敢是适间道姑的?” 罗暟风《疯婆子》:“她能指出那一包是从张公庙求的,那一包是向马道姑用七尺白布换来的。”退之《华山女》“‘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此定时女道士……”)邓州城区有两座。1、位于内城河南侧,西河洼;2、内城御书楼街南。均建于清初,毁于清末。其庵由道姑主持,是古时妇人求卜问卦(吉)祭祀的处所。
二十四、鲁班庙 位于外城大东关外侧。造型小巧别致、雕梁画栋,这是古代奉祀土木工匠祖师鲁班的地方,由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鲁班,即春秋鲁国人公输般,是著名的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被民间供奉为土木工匠的祖师。鲁班庙内供奉着鲁班及其四位弟子的塑像。建于明代,毁于清末。
二十五、马神庙 位于外城大东关街北侧。供奉的是马神。正殿正中泥塑座姿马神一尊。神像座一匹战马。马神两侧泥塑水神和草神。马神前塑两侍卫。南配殿泥塑站姿马王三尊。分别是"金日蝉"、"殷郊"、"房星"。北配殿塑座姿"马社"、"马牧"、"马步"神。马神庙墙壁绘有"抛线图,赐草医病图,晒袍图,降龙伏波图,饲马和牧马图,天马行空,龙马驮书"等。是古人祈求养马趋吉,出现骑马顺利的地方。建于明代,清顺治、乾隆年间重修,毁于民国年间。
二十六、结义庙 位于内城东关外侧陈家营西北侧。供奉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是古人结拜兄弟行礼祭祀的地方。建于明代,毁于清末。
二十七、三皇庙 位于内城外侧,东河街南段街东。供奉天、地、人三皇,保佑百姓平安、五谷丰登而建。建于明代,毁于清末。
二十八、老君观 位于内城寺巷道南侧。供奉的为道教“三清”,太上老君(老子)——道教教主居中,他的左边是元始天尊,右边是灵宝天尊.。建于明代,毁于清末。
二十九、雷祖殿 位于内城寺巷道南。供奉的是雷祖。(雷祖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雷雨之神。其全名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祖为其封号。人类对雷公、雷神的崇拜,自原始时代即或有之。但是,在神仙系列中设置雷部,并由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其事,则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时期,道教认为,诸法之中,最厉害的是雷法。因此雷的功能不仅在于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玉枢宝经》称,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所以民间对不孝顺的人则咒骂其会遭“雷劈火烧”。说到这里,不妨扯远一点。平时人们常说“五雷轰顶”,那什么是五雷呢?在标志中国原始文化成就的《洛书》中,有关于五行之数分布五方的说法,大致是: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中五。雷霆主行天地之中气,既居中,中央为五,因此就有了“五雷”的说法。据《明史》的《礼志》载,道家以六月二十四日为雷祖现身之日。每年这天,地方上要派官员致祭,以祈福消灾。)建于明清时代,毁于民国时期。
三十、灵官殿 位于内城外侧,河街南段。供奉的是王灵官。(灵官是护法监坛之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所有违法乱纪、不忠不孝者他都要加以制裁。王灵官就是地位最高的一位护法神,亦称“王灵官元帅”、“豁落火车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或“隆恩真君”。他三只眼睛耀天地,手执金鞭巡世界,身披金甲显威灵,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统领百万神将神兵,能走火行风、穿山破石、飞腾云雾、祈晴祷雨、镇妖伏魔、至刚至勇,还能治病驱邪,收瘟摄毒,普救生灵,法力无边。因此为镇受山门的护法神。对他的传说记载不一。有说是王灵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时候之人。有说他原是湘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因威猛无敌,刚正无私,嫉恶如仇,普救生灵,而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天纠察豁落先天主将”。老百姓赞之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建于明清时代,毁于清末。
三十一、节孝祠 位于土城内侧大东门街北。供奉是23位烈女。(虽说中国古代是男尊女俾的封建制度,但也有重视女性的尊严,汉代开始对女子凡有至孝、或贞节等高尚品德者,朝廷给予旌表,为之立匾、建坊或建祠,还将贞节、孝义女子的姓名和事迹记入地方志书的《列女传》,常以“节孝流芳”、“潜德流徽”、“璇闺亮节”、“节茂松筠”等雅词立匾,作为“褒嘉以劝俗,阐幽以彰德”的榜样,芳名留传于世。那么,贞节、节孝和列女的涵义是什么呢?据《辞海》记:“节”、指气节;节操。“孝”:指善事父母。孝女:指孝顺父母的女子。“列女”,列同烈;①、谓刚正而有节操之女也。②、古称重义轻生的女子。③、旧亦称拚死保全贞节的女子为“烈女”。)建于清雍正6年,毁于民国时期。
三十二、白衣堂 位于内城城隍庙东南隅。供奉白衣观音。是古时妇人求福、祭祀的地方。建于明代,毁于民国。
三十三、五龙台 位于内城东北侧。是古人祈求五龙为人风调雨顺的地方。
三十四、白龙庙 在南北花园街北头,南面,与街相对应(内城河南岸),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建于清代,毁于近代。
三十五、两壇 1、南壇,在土城东南隅,建于明洪武初年,是敬天神,拜地袛,以求风调雨顺的地方(官祭,一般在春秋仲月与城隍合祭。)毁于清末。2、北壇,在内城东北角城河外侧。是人们祭拜无祀鬼神(冤魂怨鬼、游魂野鬼)教人弃恶从善的地方,早废。
三十六、李文达祠堂 位于小东关街南刘家营西北侧。是明首辅李贤的家祠。建于清代,毁于民国。(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设置于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之后,世间便再无宰相。明中期后,大学士又成实际宰相,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李贤(1408—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天顺元年七月至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任当朝首辅一职。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文官中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李贤卒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十二月,享年59岁,宪宗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公。明《嘉靖邓州志》载,“李文达公墓,城南十里刁河之阳” (现邓州市白落乡阁老坟村东侧,紧临207国道;也有一种说法是在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按明制,一品茔地四十五丈,围墙高九尺,坟高一丈八尺,墓前立石人二,文武各一,石羊、石虎、石马、望柱各二,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宽三尺四寸,黾高三尺六寸。其它物品如制。)
三十七、李永茂祠堂 位于砖城南门外东侧,是李家的家祠。建于清代,毁于民国。(李永茂(1601—1648)字孝源,号约生。邓州城内东北隅升平里七甲人。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任大名府浚县知县。崇祯皇帝特御书“洁己效忠”匾额,及“豫南国士无双,河北循良第一”对联褒奖之。他为了免除家乡额外的赋税徭役,代拟了奏章,经帝批准把邓州原来的三十七里据实改为十二里,此举造福故里百余年。李自成入北京,永茂仕南明三帝,为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即宰相)。永茂文才武略兼备,史称“尽有相才”。)祠堂毁于50年代。

黄帅 发表于 2017-4-12 07:28:26

现在古城旅游也是大热

xiang8 发表于 2017-4-12 07:28:50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9abdeaaa4345982c58ae59a3cf5310b/e15a7e3e6709c93d7eb94429963df8dcd0005475.jpg

jiangn866 发表于 2017-4-12 07:29:10

renheshi 发表于 2017-4-12 07:29:52

zhangyang0917 发表于 2017-4-12 07:30:21

那一年,果郡王为心爱的人在四角宫墙中,种下了满院的合欢花;那一世,夜华为浅浅在洗梧宫种下了“十里桃林”;那一年,宋美龄喜欢法国梧桐,蒋介石就在南京种满了梧桐树。爱一个人,倾一座城!想问问当年的市长是谁?你爱的人是谁?喜欢这杨树毛子和柳树条子?♂♂♂♂♂♂♂♂♂♂♂♂♂♂

属于我们的雨天 发表于 2017-4-12 07:30:28

这些古迹是不可能回复了http://static.tieba.baidu.com/tb/editor/images/client/image_emoticon9.png

99yuan 发表于 2017-4-12 07:31:04

三十八、御书楼位于内城东南隅,建于清代,系彭而述(彭而述(1605~1665)字子籛,河南邓州人,明末清初官吏、学者。明崇祯进士,官阳曲知县,母忧归。顺治初,英亲王徇湖广,荐为提学佥事,迁永州道参议。)私宅,因其子始抟(彭始抟(1645~1732年)字直上,号方洲,河南邓州人,清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之第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风采凛然,人称冰御史。他常说:“庠序至重,名器至重,墨者、懦者、疏者、惰者,此四恶。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督学浙江。衡文以经史为本,为学使不受一钱。考核至熟,予夺最精。阅文不下数十万,榜定甲乙,人人叹服。他常常是一灯荧然,夤夜不寐,逾岁须发皆白。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康熙帝南巡至杭州,亲书“公明尽职”四字赐之。并饬令彭始抟的家乡邓州建御书楼,匾开四字于其上(今邓州有御楼街即源于此)。始抟返京后,被升为侍讲学士,又任少詹事,不久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等职。曾著有《方洲制义》、《学礼庭初编》等书行于世。传说值经筵时,太子因背书不熟,始抟罚其下跪,太后强拉胤祯要走,并大怒道:“读书为君,不读书也为君。”始抟道:“读书为明君,不读书为昏君。读书为尧舜之君,不读书为桀纣之君。”太后听他言之有理,又命胤祯跪下。康熙为此令儿子绘《御筵课读图》一幅赐始抟。清康熙五十五年,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彭始抟因迁葬请假返乡里居,当时在京为官的24位翰林书法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当时最好的纸绢“库纸绢”为同彭始抟书写了同一主题:恭送彭老夫子荣假锦归。这批翰林中,有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书法大家王澍、张照,有独占鳌头的状元王云锦、赵熊诏,有后为高官的大学士阿克敦等,他们分别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四十五年、四十八年、五十一年、五十四年五科进士。被准6个月假后,彭老夫子离开北京这个政治中心后再也无心返京,于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家中,卒年86岁。书法六条屏为彭老夫子离京时他的门生们所赠,这组书法作品共24幅,挖镶老裱,每幅规格为39.5×32厘米,装裱成六条屏,每条193×49.8厘米。内容为送行诗,恭送的“彭老夫子”为彭始抟,。这批作品历经300年风雨保存完好,流传至今。张照(1681~1745年)字得天、长卿,号梧囱、泾南、天瓶居士等。上海松江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雍正时任刑部尚书,书:“ 金鸾奉罢,笑拜恩纶下。乞得闲身归去也,重结洛阳吟社。早梅绿野吹香,珠帘高卷华堂。滟滟莺前风月,深深花底平章。”清平乐一阕恭送彭老夫子锦旋。门生张照。赵熊诏(1663~1721年)字侯赤,号裘萼。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八年状元,授编修。官至侍讲。工诗文、天文、勾股之学,曾参修《佩文韵府》《渊鉴类画》《康熙字典》。此作品为粉笺底,书:“隆时为臣易,终身孺慕难。岂无恋阙城,所怀在故山。堂斧萦梦寐,方舟下急湍。大河清且泚(ci),少室幽以宽。自是还乡乐,犹余忧国颜。台阁敫(同扬)历久,恩重志行完。夙心抱朗朗,日映千峰寒。文柄频在握,玉尺量琳璎。目空四照阁,身上百尺楼。感人惟素悃,遇物若虚舟。帝简掌丝纶,肄士临瀛洲。曾随执经末,勖(xu)励准前修。方期金瓯卜,旋见华簪抽。勇退古所难,全名复何求。吁嗟典型远,嵩高路悠悠。里言二章恭送馆师彭老夫子荣假归里兼请诲正。门人武进赵熊诏拜稿。”)

我积极解决 发表于 2017-4-12 07:31:11

咋没有塔院,八里王,阁老坟

babylong123 发表于 2017-4-12 07:32:11

http://tb2.bdstatic.com/tb/editor/images/face/i_f08.png?t=20140803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邓州市城区已湮灭的主要古迹古遗址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