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on33 发表于 2007-10-2 05:10:59

一届学生1/3"冒名顶替" 教育部门称有历史原因



  真(左)假(右)赵云锋签下协议




  核心提示
  1月16日,本报A14版《特别报道》版刊发了“被人冒名顶替升学十二年之后”,引起社会各方热议,诸多知情者向记者报料,称当地像王丽娜那样顶替别人上学并工作的大有人在,当时的一职专约有1/3的学生都是通过这种途径上的学,亦有不堪冒名顶替后遗症之困的当事人向记者发来电子邮件,诉说冒名顶替后的无尽烦恼,而当地教育部门有关人士亦称,冒名顶替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没有先例,所以至今仍无法妥善处理。


报道刊发后,回到北京的赵云锋不断通过电话与王丽娜联系,想尽快协商解决此事,但已“受益十多年”的王丽娜态度却一直不冷不热,她依然每天给翁寨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在学生及老师们眼中,她依然是“赵云锋”老师。除了外界舆论的压力,上级有关部门及校领导并没有过问此事。该校一名李姓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没啥大惊小怪的,她(王丽娜)的丈夫(张锋)也是冒名顶替者,而前一段时间频繁与赵云锋联系想私了的神秘中间人(张尔杰,在另外一所小学任教),也是冒名顶替者,他们是同学,均毕业于一职专,现在都是教师。”

  而现任一职专(现名为职业高中)的一位刘姓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称,当时确实有一大批冒名顶替者,特别是1996年至1998年,也就是王丽娜及其丈夫他们这一届,有1/3的学生都是冒名顶替上的学,现在毕业后大都在教师岗位上。

  本报“被人冒名顶替升学十二年之后”报道见报的第二天,赵云锋再次从北京给王丽娜打电话联系,说自己已经办好了入学手续,现在一想要回自己的身份证号,二想让王丽娜把她来来回回为办此事所花的费用给出了,“也就是3万多块钱,开车回两趟河南,请律师调查,都是要花钱的”。

  赵云锋的代理律师天基律师事务所的杨俊伟告诉记者,假若现在王丽娜愿意拿出3万元“私
了”,他的起诉书就不打算往法院送了,但时至今日,王丽娜仍无一点想“私了”的诚意。正月初八,赵云锋再次催促杨俊伟赶快到法院递交起诉书,她这次是铁了心要与王丽娜对簿公堂。

  除了双方当事人的纠缠,还有诸多读者的强烈反应,焦作一位姓王的教师在看过报纸后,当天即给记者打来电话,“控诉”王丽娜冒名顶替的“不道德”行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还要冒名顶替,这让她的学生怎么办?难道都跟着她学不诚实?”

  教育部门称造成此事


  有历史原因

  王丽娜不愿给3万元钱,一个原因是她说的自己不富裕,另一个原因是她一直称当初学校并没有直接给赵下发录取通知书,即使她的分数到了,名额也不一定是她的,况且还要交8000元赞助费:“我就是用了一下她的名字,其他的通知书、入学、转户口,都是我们家人自己花钱办的,包括这次又替她办户口和身份证,都花了不少钱。”

  一职专那名刘姓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当时招生确实不太透明”,他在来此校任校长之前,曾在邓州市教体局工作过好多年,对当时职专的招生情况还算“比较了解”。

  据记者了解,早在10多年前,作为南阳第一人口大县(县级市)的邓州,与全国大多数贫困地区一样,奇缺老师,民办教师比公办教师多。为了缓解师资供需矛盾,经当地政府部门批准,邓州市一职专等学校开始成立师资班,并面向辖区初中毕业生招收师资生。

  师资班前后办了3年,1998年是最后一批。3年间,整个邓州市招收师资生约1000名,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缺教师的情况。王丽娜及其丈夫也正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师资班的全部学业。

  在此背景下,师资班成为当时邓州农村初中毕业生最热门的选择,因为“师资生不仅办农转非户口,毕业后还由当地政府管分配,学生全部成为公办教师,能吃上财政饭”。

  但对于邓州当地农村的孩子们来说,要想入读师资班却并非易事,除了考试分数要上线外,还要交纳数千元的赞助费。“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办师资班,它属于地方招生,不属于国家招生计划”,邓州市教体局办公室主任阿全胜回忆说。

  除了缓解教师奇缺的压力,师资班还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过另一贡献,“赞助费大多用于学校建设上了,现在一职专的几栋教学楼及宿舍楼均是那时期收的赞助费建起来的”,刘校长解释说,“当时可能全国都是这样子吧,邓州也不可能是首创”。

  一名知情者向记者回忆,这项工作由当时一名姓杨的副局长主抓,不过这名副局长已于几年前去世了。具体师资班名额的确定,是要按各乡分指标的,一个乡10到20名不等。

  名额、分数,这两项是上师资班的前提。名额,由乡教办控制,而分数线,则由市教体局统一划,够分数线了,还要有名额,这样才能顺利入学。

  没人知道王丽娜当年中招考试时的分数,虽然她此前口口声声说自己被三门峡一所职业中专所录取,档案已调走。也没人知道赵云锋当时的中招考试成绩,包括她自己。但种种迹象表明,她的考分应该是到了师资班录取分数线的。因为,当年的户籍民警、现已调任夏集派出所任指导员的邢建国亲口对记者说,他当时是看到了赵云锋的录取通知书后才给办的户口迁移。

  疑问,有一个人可以解开,那就是当年文渠乡教办的负责人王书显,虽然他现已退休,但现邓州市教体局的好多老人都清楚,而他,其实就是冒名顶替者王丽娜的直系亲属。

  户籍民警称当时

  户籍管理乱

  升任指导员之前,民警邢建国在户籍民警的位置上呆了好多年,他说,在给赵云锋办转户口时确实是“蒙在鼓里,不知道内情,并且没有收村会计吴会明一分钱”,但他却承认,“当时基层的户籍管理是很乱,特别是每年开学前,找他办事儿的特别多”。

  “赵云锋的这个事儿,完全是个意外”,一名邓州市知情民警在与记者联系时笑着解释说:既然有那么多冒名顶替者,为啥别人到现在还安然无恙,独独就赵云锋发现了这个事儿呢?原因是,户籍民警们自有一套瞒天过海的办法,明知道不是他本人的户籍,却还胆敢把别人的户籍转走,等到一年当中,只要有整理户口的机会,他们就会假装“忘记了,或者是填漏了”,重新把迁走的户口再填上。而赵云锋的户口,恰恰就出在这个“漏洞”没补上,假若及时补上了,可能连赵云锋自己都不一定能发现。
  至于两个赵云锋都有身份证的问题,这名民警解释说:“身份证可以丢失嘛,然后可以再补办一张。以前乡村派出所都没有电脑,也没办法核实的。”

  目前,远在北京的赵云锋仍无法使用原本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号,这个号已被王丽娜用了12年。赵现在只能使用王丽娜托人花钱替她重新办的一张新身份证,她还要时时处处随身带着一纸证明,只有这张盖有文渠派出所公章及写有派出所联系电话的证明,才能证明她现在的这个身份证。

  户籍民警告诉赵云锋,若是想要回原来的号,就必须先要把使用着她的号的那个“赵云锋”的户籍及身份证都给注销了,然后才能再给她办,但现在没有上级领导交代,谁也不敢私自办这个事。一位警号为081569的民警无奈地对赵云锋说:“你的事儿我们都知道,是被冒名顶替了,后来又补录的户籍,但现在想要回以前的身份证号,不太好办呀。”
  许多人发来邮件诉说
  冒名的苦恼
  报道见报后,记者的邮箱里,多出了几封类似的邮件,除署有真实姓名地址外,还留有联系电话,记者与其中两名沟通后特摘录部分内容:“我的情况和那个‘赵云锋’有点相似,但不同的是我用了别人的名字,并且我是自己考上的学。”

  这名勇敢站出来的冒名顶替者称自己姓张,也是南阳市邓州的,1997年参加的中招考试,因那时的政策不允许留级生报考高中,而大量想要上学的留级生在学校教师的帮忙下,往往是冒用其他应届生的学籍考试,张同样是冒用了一个刘姓学生的名字及学籍,到学校报到后,渐渐发现,像他这种情况很普遍,仅他们寝室8个学生就有3个是冒名顶替的。

  “现在要面临结婚了,总不能让妻子和孩子算别人的吧,而且将来还会面临太多的事情(社保、户口、继承等等),所以都很苦恼,向您寻求解决方案,经历同样事情的人有很多。”他在信中最后说。

  对此,记者采访了省教育厅人事处、政法处的多名同志,人事处一位姓陈的副处级调研员说:
“地方教师的人事归当地政府,应该是谁出现问题,由谁负责,当地政府部门责无旁贷。”而政法处一位负责人说:“没说的,只要查实是冒名顶替的,她的所有证件如教师证等,就视为全是骗来的,应该全部作废,当地政府部门应尽快将这些人清理出教师队伍!”

  而赵云锋的代理律师杨俊伟也说,他从网上搜过,类似的情况国内出现过多起,其中诉诸法律的有“山东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受教育权案”,案情与赵云锋被冒名顶替的情况很雷同,最后山东省高院不仅判处冒名顶替者停止使用别人名字,还判负有连带责任的学校及教委共同赔偿受害者5万元精神损失费。而央视及外地其他媒体曾报道过的类似案例中,没有一例是冒名顶替者胜诉的,“所以,我们对这起官司满怀信心”,杨俊伟说。

  除了自己的尴尬,王丽娜还可能面临教育部门的处理。“如果事情核实后,这个事件的关键问题是要先处理出具假手续的人,还有对王丽娜个人进行处理的问题。针对王丽娜的情况,因为‘受害者’赵云锋已决定起诉她及教体局,那就等着打官司吧。”邓州市教体局办公室主任阿全胜说。
  “我就想要回我自己的身份证号,还要让冒名顶替者受到法律制裁。”赵云锋坚定地说。(记者朱长振)

中秋夜风 发表于 2007-10-2 05:43:18

:kiss: :kiss: 这样呀 我以前上学也是顶的学籍的 很正常了 额呵呵呵呵:/titter

心之海 发表于 2007-10-2 06:05:31

唉……
只看看不说什么?:Q
相关部门都在干什么呢

yuanqiao 发表于 2007-10-2 06:19:17

哎……
这都什么世道啊!
看了让人来火:@为什么总是那么的F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届学生1/3"冒名顶替" 教育部门称有历史原因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