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扩权”后的实惠和尴尬
从2004年5月至今,邓州市已经走过了4年多的“扩权”之路。邓州市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杨文成说:“扩权对邓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武建玲说:“扩权使政策信息渠道更加畅通。”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说:“扩权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除此之外,邓州成为扩权县还让杨文成学会了用电脑办公、让武建玲到郑州开会的机会多了。然而,“强县扩权”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杨文成和武建玲还都希望:“部分扩权政策能够落实到位、权力能够进一步下放、能够真正成为‘省直管县’。”
省管财政的直接对接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全市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人口153万,是一个农业大县。1988年撤县建市,2001年被河南省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
杨文成是邓州市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几乎是一夜之间,感觉我们的地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月22日,杨文成对记者说,以前,邓州市财政局的工作只向南阳市财政局汇报,工作任务也是由南阳市财政局下达。“几乎没有与省财政厅打过交道,现在不一样了,所有工作都直接与省财政厅对接。”
杨文成介绍,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扩权之后的邓州市财政局的主要权限有计划地直接上报、财政直接结算、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信息直接获得5项扩权内容。
为了使这些工作能够与省财政厅顺利对接,邓州市财政局还专门购买了一批电脑。“以前我就不会用电脑,我的办公室也没有电脑,现在不行了,很多资料都需要通过电脑与省厅传送,只好学学用电脑。”杨文成说。
与杨文成一样,在邓州市成为扩权县之后,邓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武建玲的工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没有扩权之前,作为一个县级发改委,很少会到省发改委开会,现在去郑州开会的次数多了,这一周,我已经去过省发改委两次。可以说,我们邓州市发改委每周都会有两三个人到省发改委办事。原来我们根本见不到省发改委的人,除非人家下来检查工作,现在不一样了,和省发改委的人都很熟。”武建玲说。
就在武建玲去郑州次数增加的同时,邓州市发改委本身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以前,邓州市发改委只有三个处室,邓州成为扩权县之后,为了与省发改委的各个处室对接,现在已经发展为13个处室。
与此同时,省发改委重点处室还为邓州市发改委对口科室配置了电脑,实现了网上办公。邓州市发改委的办公用品、条件和技术也在不断好转,武建玲也慢慢适应了每天用电脑办公。
不仅如此,邓州市发改委的工作人员还有机会参与河南省的决策研讨。邓州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张显海就参与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意见征求工作。“你想啊,直接参与省级决策研讨,压力多大啊,不过,更多的是动力,因为机会难得。”张显海说。
整洁的邓州城市广场
扩权四年来邓州的变化
除了让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发生变化外,扩权更是给邓州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说,邓州市本身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扩权使这些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地理优势方面,邓州与郑州、武汉、西安等大城市的距离均在300公里左右。在区位上,南水北调的渠首在邓州境内穿越50公里,邓州还是西部商品进入华南地区的必经通道。
“扩权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0月22日,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扩权是对现有体制的突破,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邓州市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扩权使这些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邓州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张显海说,在省政府赋予的10项扩权内容里,涉及发改委的共4项,分别是计划直接上报、项目直接申报、政策直接享有和信息直接获得。
“扩权以来,邓州市先后直报了200多个项目,涉及农林水、社会事业、城市建设、农村道路、公检法司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到位资金逐年增加,2006年到位资金10.6亿元,2007年到位14亿元。”张显海说,政策性项目资金的到位,为邓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后劲和活力。
每年省发改委将年度计划直接下放邓州市,行政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比如,邓州市发改委可以向省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一般三天时间就会有回复。以前可不行,我们要先报到南阳市,南阳市再往省里报,这样肯定会耽误不少时间。”张显海说。
此外,邓州市获得项目的机会也比以前大多了。武建玲说:“每年省财政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地市的一些项目,扩权之前,省里会给南阳市几个名额,让南阳市往下面分,邓州不一定有机会,现在,省里会直接考虑邓州。” 扩权给邓州带来的实惠还远不止这些,更为直接的是省财政对邓州市财政的补助。
据邓州市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杨文成介绍,省财政补助的主要项目是,税收返还、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及体制上解的核减等。
2005年,邓州市来自省财政的补助财力达到4.99亿元,较扩权前的2003年增加2.35亿元,增幅达89%。2007年,省财政对邓州市的补助更是达到了9.37亿元。
“这些钱对邓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文成说,从2007年邓州市的财政来源构成看,省财政补助财力占66.6%,而在扩权前的2003年,上级补助财力占44.5%,来自上级财力补助的比重提高了22.1个百分点。
邓州市财政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1月到9月,邓州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556万元,为预算的81.5%,同比增长22%,增收5320万元。
在邓州市经济增长的背后,应该说,“扩权”功不可没。
扩权改革遭遇阵痛
“扩权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当然也遭遇了不少问题,最大的苦恼就是配套资金‘棚架’。”武建玲说。
据了解,原本由省、市、县三级承担或由市、县两级承担的专项补助或者配套资金,扩权后,省辖市对自身应该承担的配套资金不予拨付或者不及时拨付,而省级又无弥补措施,直接造成扩权县(市)支出负担加重,落实政策吃力,发展受到资金制约。
部分扩权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是困扰扩权县(市)的一个现实问题。
杨文成告诉记者,按照省政府扩权的要求,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应下放给扩权县,由扩权县独立设立机构,单独管理,不受省辖市控制,但至今管理权尚未移交,导致邓州市每年住房公积金有1200万元左右的缺位。
资金多头调剂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据了解,邓州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年度征收任务未纳入省直管范畴,依然由省辖市下达。
在失业保险金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省、市双重管理现象,扩权后,邓州市应纳入省级直接管理的失业保险金,“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收取5%的调剂金后,省辖市依然向邓州市收取20%的失业保险调剂金,每年平均在100万元左右。”杨文成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海峰曾指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本应赋予扩权县(市)的权力没有真正放开,本应由扩权县(市)享受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存在“先放后收、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明放暗不放”等现象。而且,地级市对扩权县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出现了省与县两级政府积极性高涨,地市一级政府被动应付的“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期待更多的权力下放
强县扩权,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是为“省直管县”进行的有益探索。
有学者曾建议,应把强县扩权作为“省直管县”前的有序过渡,可考虑通过今后数年、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逐步改革,在全国建立起“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
记者在邓州市多个政府部门采访时,其工作人员都提到,“希望可以真正成为‘省直管县’”。
“希望有更多的权力下放,让扩权县有更多的自主权。”武建玲说,在扩权改革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与省辖市的关系,扩权后,部分业务直接联系省直厅局,但与省辖市的关系仍不能忽视,“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扩权县的人事权还在省辖市。”
武建玲告诉记者,南阳市发改委在召开一些重要会议时,依然会通知邓州市发改委参加。而省发改委有时对待一些重要工作,或者认为邓州市发改委没有能力完成的工作,也会通过南阳市发改委向他们传达。
杨文成还专门针对扩权县改革的建议写成了书面材料,其中也重点提到,加快督促省辖市移交管理权,在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社会管理权限,比如,人事管理权。
有调查发现,“强县扩权”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导致扩权县(市)与省辖市的利益博弈。扩权后,扩权县(市)与原来隶属的省辖市在部分管理权限上产生矛盾。
有关人士认为,要解决矛盾,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构省辖市与扩权县(市)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扩权县(市)与省辖市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分工关系,使城市和区域共生共荣,互相依托,合作发展。”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认为,省辖市和扩权县(市)都要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让每个老百姓都能享受到体制改革的实惠,这个目的应该是一致的,有了这个共识,省辖市与扩权县(市)就能够找到合作共赢的利益结合点。
[ 本帖最后由 大周 于 2008-10-27 09:42 编辑 ] 很好 看过之后 希望邓州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