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叔 发表于 2007-8-18 10:53:49

解放邓州

邓县战役。在桐柏军区部队接连取胜的强大攻势下,桐柏区各县民众自卫总队、保安团等反动武装纷纷向边沿地区逃窜、分散隐蔽,唯独邓县反动头子丁叔恒(外号丁大牙)纠集11个民团和一个直属大队计1?3万余人据守邓县县城,企图依托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邓县位于南阳盆地的西南部,是南阳、襄阳、老河口三个军事重镇之间的联结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盘踞县城的丁叔恒是血债累累的反共老手,他依靠匪、霸、会(道门)、特(务)四位一体,实行法西斯统治,残酷镇压群众,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因此,拿下邓县这个反动据点,不论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自1947年12月24日第三军区部队西进时,在桑庄一举歼灭其机动第一团后,丁叔恒大为震惊,急调全县民团聚集邓县城内,企图与桐柏军区部队抵抗,这对开辟桐柏解放区危害甚大。于是,桐柏军区首长决心摧毁这个反动堡垒,决定发起邓县战役。由二十八旅和三军分区之八十六团、八十五团4个连执行这一任务,并调一军分区八十八团一个营进至南阳城南禹王店,监视南阳之敌,阻敌增援。?

各参战部队接受任务后,迅速行动,于1948年1月9日到达邓县县城周围指定位置。邓县城有内、外两城,外城土筑,内城砖砌,又高又厚,且有宽6丈、深丈余的护城河环绕。城墙至护城河之间,密布鹿寨、地雷和明碉暗堡,易守难攻。同时,在兵力上守敌多达11个团和1个直属大队,而攻城部队只有5个团,攻克该城,任务相当艰巨。针对这些不利条件,十纵首长拟定了重点配置,钳形攻击,以集中打分散的战术。由二十八旅八十四团在城东担任主攻;八十六团在城西担任助攻;八十二团在城东门以南地段配合;八十三团(欠一营)在城东北之公路两侧,向南阳方向警戒,待攻城时,抵城南为预备队;八十三团之一营在城北丁营阻击敌增援,并相机歼灭逃窜之敌;八十五团之4个连位于文渠东南地区,阻击可能由内乡方向增援之敌;骑兵连置湍河北岸布疑阵,白天往返游动,夜晚到处燃火,迷惑敌人使其不敢向北突围。

1月11日,部队进入攻击地点后,立即构筑工事,组编突击队,进行攻城准备。同时,动员民团士兵家属和抓获的俘虏向城内喊话,宣传人民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开展一场群众性政治攻势,大大动摇了守敌之军心。攻城成功的关键是破闸放掉护城河水。接受破闸任务的八十四团,由团长亲自挑选18名水性好的突击队员,潜水连续爆破成功,护城河水滚滚东流,水位很快降到1米以下,消除了攻城的障碍。至此,战斗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15日17时半,攻城部队发起总攻。八十四团的轻重机枪迫击炮和二十八旅的炮兵,在各团爆破组连续炸掉外围碉堡后,集中火力射击,压住敌人火力,攻城突击队跃过护城河,搭好梯子,迅猛登城。同时,八十六团二营四连从钓鱼台攻入外城,后续部队紧紧跟进,并迅速向纵深穿插分割。城外之敌顿时乱作一团,企图逃入内城。

丁叔恒得知外城已破,吓得面如土色,他一面向国民党国防部长白崇禧发电,请求速派飞机和援兵;一面故作姿态地下达“与城共存亡”的命令。当白崇禧回电令其死守,“援兵天明即到”时,丁叔恒这才明白派援兵是假,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后在其心腹搀扶下,狼狈混出城外,逃往内乡。

攻城部队在歼灭外城守敌后,调整部署,于16日凌晨向内城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全歼守敌。邓县战役期间,邓县和周围各县的中共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全力以赴配合作战。邓县有600多名县区武装参战;唐南县出动2000多民工,600多副担架,500余辆牛车;新野县出动3000余民工,500副担架,数百辆牛车,运输粮草等军需物资30余万斤,运送伤员300余人,掩埋烈士100余人,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邓县战役期间,桐柏军区部队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赢得了巨大胜利,歼敌12个团,共69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65挺、步枪和手枪5200余支、子弹68万余发,电台3部及其它大批军用物资。经过整训和诉苦运动,俘敌自动留下5000多人,他们被补给各团,从而使部队兵员得到大量补充。

邓县战役,是桐柏军区部队进入桐柏区后,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它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使广大指战员增强了攻坚歼敌的信心,提高了攻坚作战的能力。这次被歼的守敌,虽不是国民党正规军,但装备好、战斗力强,自恃城池坚固,相当顽固。十纵由于指挥得当,战术灵活,各部队密切配合、勇猛顽强,终于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受到中原军区的嘉和中共中央的表扬。1月19日,新华社特作专题报道:“桐柏我军解放邓县歼敌保安团8000,豫西南反动地主武装遭到致命打击。”且配发了《宛西的反动堡垒不是不可以打破的》社论。1月31日,毛泽东主席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庆祝你们攻克邓县,歼敌六千余。”后来党中央还来电表扬说,这不亚于消灭蒋介石一万正规军。

邓县战役的胜利,不仅使宛西的反动政权和地方反动武装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热情;不仅使桐柏军区部队在桐柏区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而且为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桐柏解放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这一胜利是创建桐柏解放区的奠基礼。
(原文收录于:百度邓州)

车皮 发表于 2007-8-18 11:27:34

怎末突然说到要解放邓州呢呵呵

ahxcjxzxh 发表于 2007-8-18 11:29:47

走七县,打八县,没有邓县镇捣蛋.

hyadijxp 发表于 2007-8-18 11:44:18

除了丁大牙,还有一叫卢大牙的,怎么没有了?

myga 发表于 2007-8-18 11:55:44

团特务连加强到一营,担任第二梯队,跟随一连进城。按照战前的部署,打进去后,一连向右侧攻击,特务连向左侧攻击。团第一梯队一营进城后,全营向突破口的右翼展开,团第二梯队三营向突破口左翼展开,团预备队二营加入突击,中野十纵一部在八十二团之后进城。八十四团从城西南角攻进城里,中野十纵各部也相续打进城。八十三团作为师预备队,没有进城参加战斗,部署在城外,万一敌人突围,立即去堵截。

在巷战中,部队为避开敌人火力的杀伤,不从大街上进攻,而是用洋镐挖墙,或者用粗圆木撞墙,逐房逐院地向前推进。邓县的民房不能使用炸药,一炸全塌。不是每间房子都有敌人,有就打,没有再继续挖。老人都特别强调,不能从大街上打,从大街上打伤亡大,敌人几挺机枪就能封住整条街。夜间作战,为了避免混乱造成自伤,各部按部署向心攻击,打到城中心十字路口停止进攻,最后在十字路口会合。

纵队要求在黎明前务必结束战斗。实际战斗打得比较顺利,25分钟突破,战至半夜全歼守军,历时四个多小时。战斗结束后,部队很快就撤出城区。团部撤得早,各营打扫战场,撤得稍晚。

邓县守军包括整九师二二六团、内乡第四团全部、邓县十三个民团残部、新野民团残部。最后的战果统计,计毙伤二二六团副团长宁林哲、内乡第四团团长吴定远以下8多人;生俘二二六团团长杜守约、二营副营长周连成、三营营长金炳直、邓县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孟继华、宛西四县联防第二支队支队附王乾一、邓县县长汪海涛、第二支队十二团团长尹润斋、机动二团团长任子英、三营副营长姚炳先、三团三营副营长孙文阁、新野民团团长胡玉青、张振瑞、支队部少校秘书王湘岑、南门指挥官孟勤波以下官兵3185人。

战斗开始之前,中野十纵组织旅团干部到八十二团参观,看华野十纵如何攻坚。他们看八十二团攻击南门,看得直摇头。

华野十纵的巷战战术和东野六纵十七师如出一辙,攻坚战术也一脉相承。1945年8月,渤海军区的基干部队组成渤海老七师。1月,渤海老七师去东北,后编为东野六纵十七师。同年1月,十纵前身一部特务一团、二团组建。渤海军区原基干部队的部分骨干,形成这两个团的基本干部队伍。林彪的“四组一队”战术是对东野六纵十七师攻坚战术的总结概括,十七师攻坚战术在渤海区时已经成型。在华野十纵,这种战术被总结为“火力·爆破·突击”战术,简称“火爆突”。“四组一队”和“火力·爆破·突击”,都是以爆破技术为核心的攻坚战术。

840885880 发表于 2007-8-18 12:32:02

不能以成王败寇来看历史,邓县这么难啃,说明当年邓县守军、民团不是孬种。

neversoft 发表于 2007-8-18 12:33:49

南阳网站的几个数字:在解放邓县的两次战斗中,千余名优秀的指战员和党的地方干部及支前民工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二次解放邓县县城,攻城部队有7多名指战员牺牲。

常规战争的伤亡比通常为3:1,即亡1人,负伤就是3人,二打邓县解放军总共伤亡为29余人。已知华野十纵二十八师伤亡485人,其中阵亡1人,那么中野十纵就是伤亡24余人,其中阵亡6余人。


本地老人的说法,有的可以采信,有的则不能采信,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战争的参与者。邓县守军并未突围,也未撤退,全部就歼。中野十纵战斗力弱,又不会爆破,伤亡自然很大。华野十纵奉刘邓之命去增援,25分钟突破,四个多小时解决战斗,本身伤亡并不大。当时华野十纵暂归刘邓指挥。

战斗中还有一件较有意思的事。整九师二二六团团长杜守约和副团长宁林哲(黄埔十三期)不睦,但部队实际掌握在宁的手中,杜没有什么威信。杜在外城被攻破之后,预感大事不妙,和县长汪海涛、团长尹润斋等密谋生路。杜委托王海涛出面和宁商量突围、投诚或起义,宁不但将汪臭骂一顿,还打电话给王凌云,要严办杜守约、汪海涛。杜在大祸临头之际,只好和汪海涛、尹润斋一起从城西北角溜出去,但因为天已亮,在城北不远麦稞里被我县大队俘虏,交八十六团管押。因此,破城之前,二二六团团长和邓县县长就已经被俘虏了。

攻打南阳时,淮海战役开始,国民党战场局势恶化,白崇禧命王凌云部弃守南阳,占领南阳自然轻松。打南阳一个纵队加一个分区三十九团,要想吃掉王凌云部也非易事。

cxs7225032 发表于 2007-8-18 12:36:18



一九四八年五月,华野十纵奉命配合刘邓大军参加宛西战役。五月六日,二十八师配合中野十纵围歼邓县之敌。邓县守敌为整编九师一个加强团及当地保安团一部。八十二团(244团)从南门进攻,八十四团(25团)从城西南角进攻。八十二团一营加强团炮兵为团第一梯队,一营一连为营第一梯队。一连在火力掩护和连续爆破密切协同下,首先突破攻占南门,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反击,巩固和扩大了突破口,保障营团主力进入纵深战斗。在进城各部队配合下全歼守敌,八十二团俘敌4余人,缴获化学炮多门,六零炮多门,轻重机枪2余挺,步枪和冲锋枪2余支,喷火器两具。(一个老兵撰写的28军82师244团团史节选)

编后记

宛西战役主要是打地方保安团,战斗规模都不大。邓县守军有国民党正规部队,相对而言算是比较大的战斗。

邓县城是双城墙布局,有内外城。外城为土城,内城为砖城,内外城均有护城河,整个布局呈回字形。护城河水来自城南刁河,水从城西南引入,出护城河入湍河(也称七里河)。内城城墙高约八米,护城河宽十至二十米不等,水深一丈有余。邓县守军为王凌云部整编第九师七十六旅二二六团及保安团一部4余人。二二六团为美械装备,战斗力较强。保安团虽装备较劣,战斗技能一般,但与当地共产党政权有血仇,战斗作风较国民党一般正规部队顽强。如此前二十九师打侯集,保安团就曾出城反击。从老兵的回忆看,华野十纵认为王凌云部是杂牌,实际上整编九师是中央军。师长王凌云系杂牌出身,七十六旅是中原大战时收编的河南地方武装,抗战期间中央化。可能是这两个原因,整编九师被华野十纵误认为杂牌军。

1948年5月2日,桐柏军区以中野十纵主力二十八旅及八十五、八十六团五个团兵力包围邓县。该部3日凌晨1时发起总攻,顺利打下外城。二二六团弃守外城,收缩兵力坚守内城。内城防守严密,防御工事完备。邓县内城只有东、西、南三座城楼,城门全部堵死,城墙下有鹿砦、碉堡,城上有火力点。每个城楼上配置了火焰喷射器,各有一个营的兵力防守。夜间,城周围挂起照明灯,城墙外点燃从老百姓那里搜来的桌椅箱柜,火光彻夜不息,同时还不断地发射照明弹。

5月4日下午7时3分,中野十纵对内城发起攻击,屡攻不克,伤亡很大。当地老人说,二次打邓县打了七天七夜,一到天黑机枪大炮就响了,距县城很远都能看到火光听到枪炮声。解放军伤亡大,护城河里的水都是红的。华野十纵二十八师前去增援,看到护城河水面上漂浮着许多中野战士的遗体。中野十纵攻坚失利,火力比较弱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不会爆破,攻城用云梯爬城。在炮兵装备不足时,爆破是攻坚的利器。中野十纵具体伤亡数不详,只找到一个团的部分阵亡人数。桐柏军区在襄西二区的崔岗村南寺庙中设立了一所后方临时医院,八十六团负伤人员都被送到这里救治。八十六团有近1名干部战士伤势过重,救治无效死亡。这些阵亡人员就地安葬一处,当地人把这个坟地叫做“八六坟”。

华野十纵二十八师奉命增援,6日到邓县,7日接过中野十纵二十八旅的阵地,9日下午7时发起攻击。

邓县内城城楼高大,城门堵得很严实,不易破坏,八十二团就把突破口选在南门的右侧。团九二步兵炮、八二迫击炮、轻重机枪及全团的特等射手集火射击,压制城墙上下的火力点。同时派出火力小组前出,消灭城墙下的火力点,掩护爆破队爆破。团组织了十一个爆破组连续爆破,每包炸药都在几十斤。前一包炸药一响,后一个爆破手扛着炸药包立即出击,借爆炸烟尘的掩护,送上下一包炸药。爆破接近尾声时,一发流弹打中了一连长头部。攻击即将开始,主攻连连长阵亡,一营长起身要到前面去,被通信员一把拽回来:“你去干啥!”

突破口炸开,一连出击,冲过炸开的口子,攻进城里。炸开口子的高度比民房高一些,正好对着一个巷子。巷子宽约三米多,预先已用许多桌椅凳堵塞。这些桌椅凳全部倒放,四腿朝天,形同鹿砦。城墙上的火力点被消灭或压制,但巷子两侧的敌人用机枪手榴弹封锁巷子。一连克服路障,边打边冲,冲过巷子,回过头来向敌人攻击。一连打掉敌人的火力点,占据几个要点,连续打退敌人几次反击,掩护后续梯队和营团主力通过突破口。团长张冲凌带团指挥部紧随一营冲进突破口,看到巷子里遗留的战斗场面,说:“一连不愧是大功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放邓州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