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gtuag 发表于 2011-11-2 10:54:57

城区一小:“雷锋城”里的“雷锋小学”

“很多孩子通过走访,了解到老人们过去的困难生活,意识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表示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学第二天,邓州市城区一小五(1)班班主任魏俊琳老师高兴地和我谈起了学生上交的“寒假作业”。今年春节期间,魏老师所带班学生“拿”到了特殊的“寒假作业”:“走访家庭附近的孤寡老人,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邓州市有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团体“编外雷锋团”,荣膺“中国第一雷锋城”称号,学习雷锋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作为中国集体雷锋评审委员会命名的“雷锋小学”,五十年来,这所学校不断创新学雷锋形式,将雷锋精神的火种播撒在学生灵魂深处。
“阳光”大课间
来到学校,适逢该校阳光大课间时间。同学们在激昂奋进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中井然有序地下楼整队。开始做操了,先是节奏舒缓的经典名篇《弟子规》、《岳阳楼记》,同学们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用优美的动作进行“诠释”,让做人的“规矩”和范公的“忧乐”精神入口入心。《精忠报国》铿锵有力的旋律响起,同学们的动作变得刚劲起来。
阳光大课间分为“感恩篇”、“忧乐篇”、“励志篇”、“成才篇”。“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阳关大课间编导之一魏俊琳老师告诉我们。在选材上注重经典和现代的结合,既有经典名篇,又有同学们喜欢哼唱的《感恩的心》、《幸福拍手歌》等歌曲。阳光大课间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2012年10月,“邓州市阳光大课间活动现场观摩会”在该校举行。“让道德的‘阳光’照进大课间。”一位与会的老师这样评价道。
阳光大课间是该校传承雷锋精神的载体之一。请“编外雷锋团”成员到学校做学雷锋报告,在楼梯拐弯处张贴雷锋画像和日记,出学雷锋黑板报,办学雷锋手抄报,在红领巾广播站开设“学雷锋版块”,举行师生学雷锋签名仪式,举办学雷锋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评选“学雷锋标兵”……郭英老师和我谈起了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
更多的时候,学校将雷锋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养成一种习惯,收获一种人生。好习惯,益终生。”该校校长冀保生说。
“我爱祖国,会唱国歌,四有新人我做到;我爱邓州,爱护环境,维护市容公德好……” 这是新生入校后的“宣誓词”。
“我要成长,快乐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我要乐观,每天发现一件新的美好事情,学会对压力说没关系……”这是学生的“成长宣言”。
“微笑的你最美,好学的你最棒,健康的你最牛。”“做最好的自己,我能行。”……这是教室后边黑板上常见的内容。
“文明从我开始,一小因你精彩。”“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样的标语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在学校“春风楼”护栏外侧的档板上,“精卫填海”、“凿壁偷光”等上百幅书画作品,更是无声地向同学们阐释着做人的道理。
雷锋精神润物无声,学校门口设立的“学雷锋拾物招领台”,几十年来被招领的失物不计其数;学校虽然有4600多名学生,可在校园里很少看到乱涂乱画的痕迹。“一小的学生讲文明、有气质、懂礼貌”,“一小的学生是幸福的、快乐的,学习上既刻苦又懂方法”,家长们这样评价道。

开心的“笑脸”

和魏俊琳老师谈论阳光大课间编排时,我看到了她胸前佩戴的醒目的**“笑脸”徽章,她告诉我这是她们的“班徽”,每名同学都有一枚。“我想让自己的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魏老师说。“提醒自己是五(1)班的一员,要维护班级荣誉。”谈起“班徽”,学生吴鹏展满脸自豪。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开心地笑着,光有“笑脸”班徽是远远不够的,魏老师坚持和学生“写信”交流。学生每周一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交给老师 ,老师给全班同学写一封公开信。对于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同学,单独叫到一起谈心。学生王颖(化名)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外婆去世后影响了考试成绩,受到父母责骂,感到非常委屈。魏老师告诉她这是父母不了解真实情况,其实父母也是为了她有一个好的前途。王颖很快平静下来,脸上又露出了笑容。谈话结束之后,魏老师离开不久又匆匆折回来,说刚才提到的学生能不能用化名,不然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我们采纳了魏老师的建议。
夏建华老师2003年退休,在学校里工作了30多年。她告诉我,学校的学雷锋活动一直没有间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利用节假日,老师们经常带着学生到汽车站、火车站接送旅客,到光荣院打扫卫生、表演节目。一天,在学校附近,她看到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没有上学,在哪里玩耍。一问家长,小孩叫冯平(化名)在附近一所小学上学,因为有心理障碍,一听老师大声说话就尿裤子,已经辍学一年多了。夏老师心疼极了 ,让冯平来到自己班里。刚开始,冯平只要上课就要去厕所,夏老师和任课老师说明了情况,让她只管去。夏老师除了自己精心呵护冯平外,还发动全班同学和她交朋友,帮助她学习。爱的教育产生了奇迹,冯平的学习成绩很快提了上来,心理障碍也神奇地消失了。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目前在市里一家医院工作。父亲告诉她:“把我们当爹当妈的忘了,也不要忘了夏老师。”谈起这些事情,夏老师满脸的幸福。
像夏老师这样的“雷锋老师”还有很多。郑永生老师师范毕业之后,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刻苦练习,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在绘画方面也造诣颇深。不幸的是2005年底郑老师患了肝癌。动完手术,他又回到了学校。利用节假日,爬高爬低,完成了学校的美化工作。每逢中招、高招等大型考试在该校举行,郑老师都是不请自到,写写画画,做好宣传工作。“就郑老师的身体状况来言,学校不忍心要求他上班,而他是不用扬鞭自奋蹄。”该校副校长王尚显说。带病坚持工作的还有总务主任张建新老师,身患直肠癌和肾上腺瘤。
2012年4月份的一天,孟馨老师到银行用卡取款6000元。当晚,她接到银行打来的电话,说由于工作失误,将“取款”办成了“存款”,孟老师的卡上多出了12000元。孟老师马上承诺第二天就去银行办理手续。办完手续后,工作人员非要拿出500元表示感谢,孟老师婉言谢绝。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将感谢信送到了学校,同事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只要你给门开着就行。”这是美术教师李金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全校四五十班级的黑板报插图,**“来者不拒”,加班加点完成班主任们“分派”的任务。
退休教师张万寿、王丛豪已经七八十岁,走路不太灵便,坚持每月组织老干部活动一次,还根据节令特点,搜集饮食、运动等注意事项,印发给老同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老师们还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教学创新。汤晓良老师积极探索“四读两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周英飞老师组织班级学生每月进行一次班干部竞选,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刘建存老师在教室黑板上开设“本周关注”版块,让学生有计划地安排每周的学习;马秀娇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校还把大爱献给了校内的“临时工”。2008年,学校的木匠师傅李孝将身患白血病,孩子正在上大学,家境贫寒。冀保生校长对大家说,李师傅也是我们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并带头捐款。虽然李师傅最终还是走了,但学校的做法深深地感动着他的家人,“忘不了学校老师们的帮助。”
“雷锋精神体现着真、善、美,老师们从思想上自觉变成自己的行动。” 冀保生校长说。爱的教育让学校的师生们笑口常开,“笑脸”常在。

特殊的“假期作业”

“听孤寡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既可以解除老人们的孤独,又可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艰苦日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魏俊琳老师和我谈起了她为学生布置“寒假作业”的初衷。
其实,像这样的“假期作业”还有很多。程玉洁副校长告诉我,学校不仅注重对学生的在校教育,更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寒假、暑假时间比较长,学校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智慧,促发展;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由家长带领,到工业园区、新农村社区、文化茶馆……切身感受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利用节假日,学校还组织学生到街上擦拭不锈钢栏杆,清除“小广告”,美化家园;组织学生到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花洲书院、烈士陵园参观学习,接受精神的洗礼。
根据节日特点,学校布置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老人节”,让孩子回家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梳梳头,对身边的孤寡老人进行帮扶;“母亲节”,给母亲倒杯茶、洗洗脚、唱首歌、制作贺卡……
学校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呼吁亲人朋友、亲戚邻居向雷锋学习。插队、乱停乱放、乱扔杂物……一些家长的不文明行为在学生的“影响”下慢慢改掉了。在公园里,看到攀折花木等不文明行为,同学们都会进行制止。夏建华老师的孙女张若愚在该校上二年级,有一次看到一个大人在公园里钓金鱼,她马上走上前去:“叔叔,你做得不对。”听到小孩子的“指责”,“做错事”的大人脸红着离开了。
同学们更是把好事做到了校外。一个星期天,二年级学生吴高远在学校附近拾到50元钱,坚持站在那里等候失主。守候半天没有等到,最后将钱交到了学校。五年级学生乔寒冰、贾伟、刘一看到古城广场某机关单位的展示牌被风吹到了,一一扶起来,不留姓名马上离开了。过了不久,单位“找”到了学校。扶老人过马路,在公交车上让座,帮助抱小孩的大人拎行李,义务管树护树……这些已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动。
在学校采访,我发现学校的很多做法并没有贴上“学雷锋”的标签,但师生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心中有爱,心中有他人,热爱爱国,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这些不都是在实践雷锋精神吗?

邓州市城区一小是一所百年名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学雷锋精神,树时代新风”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曾走出过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原雁北抗日游击司令员梁雷、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杨蕴玉、原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彭玮、河南省文科状元傅吉奎等一大批名人才俊。当问起近年来在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有哪些时,无论校长还是老师,能说出名字的都只有那么几个,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猛然间,我想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不正是不求回报的雷锋精神吗?
离开学校时,回首凝望着校园里的“春风楼”、“春雨楼”,我深深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邓州市城区一小师生们的心田,让老师们幸福快乐工作,让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走出校园之后,他们又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雷锋精神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区一小:“雷锋城”里的“雷锋小学”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