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样本”魅力无穷
关键词一熏陶经常化
“咱农民,常学习,和谐社会要牢记;咱群众,要牢记,学习雷锋记心里……”2013年2月10日,大年初一,“编外雷锋团”爱心艺术团在桑庄镇仝砦村露天演出的折子戏,引来乡亲们一片叫好声。
雷锋生前战友、“编外雷锋团”爱心艺术团团长李炳武介绍:“爱心艺术团”成立10年,共编排主旋律节目80多个,下乡免费演出数百场,观众累计达60多万人次。
作为中原文化名城,邓州有两张“文化名片”:
一张是花洲书院。范仲淹在此写下《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诵至今。
另一张是全国雷锋精神宣传教育基地——“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开馆10年,有70余万人近距离感知雷锋精神,接受思想洗礼。
如果说展览馆是传播雷锋精神的“航母”,散布民间的363个“文化茶馆”,则是“轻型快艇”。
“编外雷锋团”成员吴帅民,曾任雷锋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主任,儿子吴新闻是邓州市图书馆副馆长,这爷儿俩都喜欢“送雷锋下乡”。2月15日,他们为桑庄镇20家“文化茶馆”送来“精神食粮”:《雷锋日记》《农作物常见病防治》等120册。
在邓州,雷锋有了“常住户口”:新生入校,先读《雷锋日记》;新兵入伍,赠送学雷锋书籍;新人结婚,要到“雷锋林”植树留念……
邓州市委宣传部长陈达说,在邓州,完全不需要讨论“老人跌倒了需不需要扶”这样的话题。
环境的持续熏陶,使雷锋精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正是这种“软环境”,构成了邓州人精神大厦的“承重墙”。
关键词二
参与行业化
“编外雷锋团”成员既有机关干部,也有职工还有私营业主,涉及交通、电信、电力、银行等21个行业,他们离老百姓最近,也是传播雷锋精神的生力军。
“编外雷锋团”的交警雷锋营有条铁规矩:成员要掌握3种以上常用车型修理技术,出勤携带常用修理工具,免费修理抛锚车辆。
邓州市交警大队大队长李新生告诉记者:前年腊月,一辆湖南牌照的货车途经邓州时刹车失灵滑入路沟。交警雷锋营一位执勤交警钻到车下,花2个多小时将车修好,车主拿钱感谢被婉拒。不久,他再次路过邓州时,专程到交警队感谢那位“会修车的交警”。
可120名交警雷锋营的同志都会修车,谁知道找的是哪一位呢?感动之际,车主制作锦旗以示感谢:“爱民交警处处有,雷锋精神有传人。”
邓州市电力局有个电力雷锋营,设有“光明基金”,为困难用户免费送电;建有36个雷锋电力服务班,专业服务、零利润;还有一个由10名抄表女工组成的“三八服务队”,专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军烈属等 6类弱势群体服务。10年来,他们为近800户家庭免费维修用电设备、代办用电业务,甚至代买粮油米面。
“编外雷锋团”搭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平台,开辟了交警“雷锋岗”、公交“雷锋号”、银行“雷锋窗口”、医院“雷锋病房”等学雷锋岗位。参与的行业化,意味着人们身边处处有雷锋,直接把温暖送到了百姓心坎里。
关键词三
“雷锋”年轻化
“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难忘多年前遇到的一次尴尬:在一所大学作报告后,他提议全体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结果会唱者竟寥寥无几。
在社会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传承雷锋精神,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传承雷锋精神,面临严峻挑战。此外,“编外雷锋团”560名雷锋生前战友,先后有216人离世,健在的都是70岁以上的老者。
雷锋精神薪火不灭,广纳新鲜血液势在必行。这些年,他们在大学里成立大学生营,在中学里成立青少年营,如今“编外雷锋团”成员中“90后”已占56%。其中“编外雷锋团南阳理工学院雷锋营”,开通全国首个校园“1+1雷锋爱心服务热线”,组成12个暑期大学生小分队到24个贫困山村中小学支教,被中宣部等5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优秀团队”。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燕龙洋不幸患上罕见恶性肿瘤,他每天强忍病痛把病情发展和感受记录下来,写出6万余字的“病榻体会”,供医学界做研究参考。
2007年3月15日晚,这位23岁的大学生雷锋营成员生命垂危之际说出了自己的遗愿:“雷锋”们为他捐的款,除去治病的部分,其余全部送给敬老院和学校贫困生。他把雷锋精神融入遗愿,去世后眼角膜移植给了一位年轻患者。
保持“雷锋”年轻化,是学雷锋活动永葆活力的秘方。
关键词四
手段时代化
网络时代,是个动动手指就能影响民意,动动手指也能当“雷锋”的时代。
“我好想再活几个月,能听到儿子叫声妈!”年轻妈妈吴英,生下儿子两天后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无力支付高达50多万元的骨髓移植费用,她感觉自己正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
吴英做梦也想不到,她却因网络而获得新生。
“救救这位年轻妈妈!”2012年10月21日,百度网邓州湍河吧论坛出现呼吁爱心救助吴英的帖子,是“编外雷锋团”吧友营副营长、邓州市解放村清真寺阿訇金胜利发出的。短短几个小时,就引来200多条跟帖。
随后,吧友营又精心策划了“我们都是雷锋”——情系吴英心手相连爱心义演晚会、爱心义拍活动。拥有上千万微博粉丝的“当代雷锋”郭明义,也与他们在微博上展开爱心互动。网上网下联动募得善款,吴英转危为安。
主要由转业退伍军人组成的“编外雷锋团”吧友营,目前发展到4个连队、1000余人,成立两年多来,先后实施了40多次爱心救助。吧友营还以网络博客、论坛、微博、贴吧等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净化网络空间,这些活跃在网上网下的活雷锋,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网雷”。
网络时代,信息化的翅膀让雷锋精神飞得更远、更轻松。
关键词五
传承机制化
邓州市新华中路87号,一幢二层小楼,这是“编外雷锋团”团部所在地。
这里“军味”浓郁:工作有章程、入团有仪式、管理有制度、活动有规范、行为有准则。除节假日外,每天4人值班、每月最后一天工作例会,多年雷打不动。
近年来,因为“编外雷锋团”的品牌效应,入团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一种追求和荣光。为保持这个团队纯洁性,他们对有意加入者进行严格的考察了解,将那些纯粹出于商业动机或目的不纯者排除在外。
如今在邓州,一套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推进机制已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雷锋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测评体系;各种宣传教育机制、道德效应评估机制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等均将学雷锋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参考范畴。
机制化也离不开政府支持引导。邓州市委规定,学雷锋积极分子入党优先、提职使用优先推荐、优先使用。宁可少盖一栋高楼,也不能没有精神高地。10年前,邓州市政府把准备盖办公楼的1000万元拿出来盖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这样的引导,让群众心服口服。
近年来,为使雷锋“血液”绵延流淌,邓州市每两年挑选100名优秀青年参军到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团,退伍后再编入“编外雷锋团”。越来越多年轻的雷锋精神传承者,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