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邓州最新常住人口178.6万,各乡镇街道办人口公布,附发展规划(2018-2030年)通知
返回列表
查看: 17242|回复: 1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邓州最新常住人口178.6万,各乡镇街道办人口公布,附发展规划(2018-2030年)通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6 00: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政〔2019〕56号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邓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  2020-01-15

《邓州市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0年)》已经市政府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9年12月31日


21cc2ff90be2bf3203447075300efc13.jpg

邓州市人口发展规划

(2018-2030年)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处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同时,又位于南阳—襄阳—十堰城市小三角中心,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豫京对口协作规划等全国性规划的陆续实施,为全市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势必成为丹江口库区人口承载的主要地区之一。为有效应对我市人口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实现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邓州的奋斗目标提供基础性、战略性人口支撑,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河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是指导全市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1ad0422733b447359d588b8bb0c2a5ae.jpg

第一章  发展背景

进入21世纪以后,邓州市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发生了显著改变,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和特征,充分认识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促进全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口现状“十二五”以来,邓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生育政策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服务,注重把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探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有效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总量保持平稳。2011-2017年全市人口整体保持平稳状态。户籍人口呈缓慢增长态势,2017年全市户籍人口178.6万人,比2011年增加4.5万人,年均增长0.43%;常住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2017年常住人口141.5万人,比2011年减少3.9万人。2011-201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波动上升趋势,2017年底分别为12.29‰、4.98‰,比2011年分别提高1.42和0.37个千分点,但仍低于全省12.95‰、5.98‰的平均水平。

546b18afba98cc7a5f7372883eb12e61.png
` 图1 2011-2017年邓州市人口变动情况

5249d67fe906bab592ef1d3f1c02abb9.png

图2 2011-2017年邓州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动情况


人口结构呈现新特征。从性别结构看,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合理,由2011年的112降至2017年的105.62,稳定在103-107的国际标准范围内。从年龄结构看,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27.2%,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1.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2%。同2011年相比,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6.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发展后备力量相对充足,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fcd5ed5d265c8ff26e54851df15fe479.png

图3 2011-2017年分年龄段人口比重变化情况

表 1 2017年邓州市常住人口分年龄结构与河南省情况对比

地区
0-14岁人口
比重(%)
15-64岁人口
比重(%)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总抚养
系数(%)
邓州
27.2
61.6
11.2
62.3
河南
21.4
68.4
10.2
46.2
人口素质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全市人口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1年的17.99/万、6.9‰、9.12‰下降至2017年的14.96/万、2.07‰、3.37‰,居民健康水平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8%。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以来,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底,全市城镇常住人口57万,较2011年增加13.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28%,年均增长5.1%,快于全国2.2%、全省3.6%的年均增长速度,与全国、全省的差距逐渐缩小;城镇户籍人口33.08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7.8%,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从与其他省直管县横向比较来看,邓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排在全省10个省直管县第7位,处于中下游水平。

6645a2be30378d659ddb60417edaadc2.png

图4 2011-2017年邓州市城镇化率与河南省、全国情况对比


33aff4c35f506f113d6d35c0baee4ef0.png

图5 2017年邓州市城镇化率与其他省直管县情况对比

人口分布有序集聚。2017年,全市人口密度753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650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人口密度较高。从人口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市人口呈现中心集聚、北密南疏的分布特征。中心城区、湍河沿岸的张村镇、十林镇、文渠镇以及南阳—邓州一体化发展区域的穰东镇、汲滩镇人口密度较高,其他区域由于山地、丘陵所占比重较大,人口分布相对稀疏。中心城区的花洲街道办事处人口密度高达12462人/平方公里,人口高度集中,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此外,从人口集中度来看,花洲街道办事处人口集中度最高,为20.91,是人口集中度最低地区彭桥镇的49倍,人口分布极化现象明显。

表2 2017年邓州市分乡镇人口密度和人口集中度

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人口集中度
古城街道办事处
15.06
99423
6601.79
11.08
花洲街道办事处
12.76
159021
12462.46
20.91
湍河街道办事处
64.25
64869
1009.63
1.69
罗庄镇
79.98
39902
498.90
0.84
汲滩镇
89.03
51119
574.18
0.96
穰东镇
96.98
73432
757.19
1.27
孟楼镇
53.43
25525
477.73
0.80
林扒镇
86.34
31465
364.43
0.61
构林镇
167.18
63366
379.03
0.64
十林镇
92.53
53504
578.23
0.97
张村镇
81.85
53318
651.41
1.09
都司镇
94.54
34362
363.47
0.61
赵集镇
119
57269
481.25
0.81
刘集镇
131.43
47841
364.00
0.61
桑庄镇
78.94
42366
536.69
0.90
彭桥镇
142.94
35475
248.18
0.42
白牛镇
71.67
36182
504.84
0.85
腰店镇
74.38
38771
521.26
0.87
九龙镇
75.23
36724
488.16
0.82
文渠镇
76.89
49966
649.84
1.09
高集镇
115.36
46190
400.40
0.67
陶营镇
88.86
35660
401.31
0.67
夏集镇
108.29
52690
486.56
0.82
裴营乡
139
78807
566.96
0.95
张楼乡
63.66
30957
486.29
0.82
小杨营镇
60.63
31285
516.00
0.87
龙堰乡
80.11
37268
465.21
0.78

1b02a07554fa2d4852282048b0daf267.png

图6 2017年邓州市人口密度

人民福祉显著提升。全市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91.9万人、4.72万人、14.3万人。民生保障取得新进展。2017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2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96.7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6131.7万元。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截止2017年底,先后实现46个贫困村31548人稳定脱贫。

b21088a10944f1d915fd2438293cb92c.jpg

二、发展态势

人口问题是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科学研判未来人口发展态势,事关我市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一段时期,我市人口发展既符合全国性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特点和特征。常住人口总量平稳增长,2034年之后增长速度放缓。受“全面两孩”政策影响,“十三五”期间全市生育水平将适度回升。“十四五”以后受育龄妇女数量减少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死亡率上升影响,生育水平逐渐回落。同时,受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影响,未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将返乡回流,全市的人口增长势能在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保持。根据预测,2030年之前,全市常住人口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将达到155万人左右;2034年之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82f20b83a62b341aef8ca0880b4c207a.png
      
图7 2018-2050年邓州市常住人口总量变动趋势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继续增加,劳动力老化速度加快。未来十几年,我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到203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保持在68%左右,劳动力资源仍较为丰富。45-64岁大龄劳动力人口占比在2030年之前相对稳定,之后呈波动上升趋势。到2050年,45-64岁大龄劳动力人口占比将高达41.82%。

1d15fd722224c05acc9dc2cd6f0f5a2e.png
图8 2018-2050年邓州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趋势

284fa16649a03c64b61fe83918afb122.png
图9 2018-2050年邓州市大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趋势
少儿比重呈下降趋势,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十几年,我市0-14岁少儿占比呈逐步下降趋势,2030年,0-14岁少儿比重将下降至16.1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到2030年将达到15.65%,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总体上看,少儿比重的不断下降和老年比重的不断升高表明,未来一段时期邓州市社会抚养对象逐步从少儿转向老年,养老问题将成为人口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a572cc2e6e2d9482b4fe2b6e3897c0e4.png
图10 2018-2050年0-14岁人口比重变动趋势

a9d6e2f6471ba65dcf55ccb35ab0735b.png
图11 2018-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变动趋势
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城镇综合吸引力和承载力大幅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强,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到2025年,预计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7%。到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3593198050da5e6cab200eac2b2932b4.jpg

三、面临形势

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及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将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推进全市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着潜在风险和挑战。
人口大量流出,实现人口总量增长面临压力。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中西部结合的战略支点位置,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二广高速、内邓高速穿境而过,距襄阳、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可方便快捷直达全国各地。便利的交通条件,促使市内30%以上的人口外出务工。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得全市常住人口远远小于实际的户籍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随着郑万高铁的开通,郑州、武汉等周边国家中心城市对我市人口的虹吸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如何能够留住本土人口,吸引外出务工人口回流,实现人口总量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工业化进程缓慢,城镇化水平提升面临挑战。邓州市属传统农业大市,多年来,初步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粮油食品、林板纸、水泥建材、医药化工六大产业。但目前,全市工业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工业化水平较低,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且支柱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竞争力不强。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47.48亿,工业化率为36%,仍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化明显滞后,容纳就业人员有限,城镇化发展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聚积,延缓了邓州市城镇化进程。未来一段时期,邓州市按照产城互动和产城融合的要求,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空间集中为特征,以人口集中为目标,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面临挑战。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人口承载能力亟待提升。目前,全市人口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花洲街道办事处、古城街道办事处和湍河街道办事处,其中花洲街道办事处人口密度最高,为12462人/平方公里,人口高度集中。未来,随着人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农民工回流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人口将进入加速增长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会进一步增加。但是现阶段,邓州中心城区呈现单中心、封闭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商业、文化、行政等功能较为集中,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凸显,古城的保护也面临严重的威胁,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承载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结构调整和空间整合置换,进一步强化综合辐射带动功能,提升人口承载能力迫在眉睫。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服务面临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全市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急剧增加,社会和家庭将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邓州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存在社会养老服务能力薄弱、养老服务事业市场化程度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根据全市人口老龄化实际,不断增加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努力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加大,民生保障面临挑战。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全市妇幼保健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幼儿园、小学等基础教育需求将明显增长。同时,随着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公共服务需求也将逐年加大。未来一段时期,如何满足人民需求,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水平低、发展不均衡、服务供给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成为未来全市人口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总体而言,未来一段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抢抓机遇、积极施策、主动作为,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统筹解决人口均衡发展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08075abeb71e85a9183f11bae9c58567.jpg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和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为导向,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合理提升生育水平、综合提高人口素质、着力优化人口结构与分布,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为建设成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目标,必须站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以中长期发展视野谋划人口工作,明确并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全面统筹与有序推进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与流动问题。同时,结合邓州市社会的发展进程、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口发展的现实状况,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有序推进的人口工作格局。坚持依法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依法管理是人口工作的基本要求,人口管理相关部门要在登记申报、劳动用工、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环节严格执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坚持在实施行政执法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依法管理效能。坚持突出重点与优化环境相结合。重点构建与邓州市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体系,着力在集聚高端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上寻求突破。以改革为动力,完善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同时,不断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对人口的吸引力、人才的凝聚力。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招才引智、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坚持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引导经济发展与就业岗位增长同步、创新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培政策体系、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等,促进区域人口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面两孩”政策效应充分发挥,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不断改善,结构逐步优化,分布更加合理。到2030年,人口自身均衡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口总量目标:“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总和生育率稳定在适度水平。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达到186.59万人左右,常住人口达到149.83万人左右。2030年,全市户籍人口达到190.27万人左右,常住人口达到155.34万人左右。人口素质目标:“健康邓州”建设持续推进,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防控,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2030年,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控制在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到203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3.5年。人口结构目标:社会性别公平和谐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维持在103-107的合理区间。优质劳动力资源持续集聚,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得到改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制度、工作机制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人口分布目标:结合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调整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合理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使人口分布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相一致,提高集聚效率。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7%。到203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保障目标:规划期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民群众享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多元化家庭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家庭发展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表3 邓州市人口发展目标

领域
主要指标
单位
2017年
2025年
2030年
人口总量
户籍人口
万人
178.6
186.59
190.27
常住人口
万人
141.72
149.83
155.34
总和生育率
--
1.7
1.6-1.8
1.6-1.8
人口结构
出生人口性别比
女=100
105.62
103-107
103-107
人口素质
人均预期寿命
75.5
77.8
79.5
劳动年龄人口
平均受教育年限
12.5
13.5
13.5
人口分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0.3
57
70

第三章  促进人口适度增长

适度人口规模是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应对人口发展变动新态势,邓州市应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提升生育服务水平,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引导生育水平适度提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贯彻落实生育调控政策,引导群众合理安排生育

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全面两孩”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推进网上登记、一站式服务和承诺制,优化再生育办理流程,进一步简政便民。认真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妥善做好“全面两孩”政策与各项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构建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依法实施性别比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深入开展。加强孕情全程跟踪服务,落实孕情包保责任,把控“两非”治理源头。继续依法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查处一批“两非”典型案件。加强部门协作,卫健委、食药监等部门要加强B超孕检、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的管理,规范工作流程,严格审批程序。落实实名登记制度,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计生技术服务机构要严格落实出生、B超孕检、计生手术等实名登记工作,切实提高实名登记和信息共享的完整率、及时率和准确性。到2030年,确保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03-107的合理区间内。密切监测生育水平变动。科学评估经济社会发展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做好“全面两孩”政策效果跟踪评估,密切监测生育水平变动态势,做好政策储备。着力完善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形势研判和风险防控,建立常态化的人口预测预报机制。密切关注生育水平过高和过低地区人口发展态势,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二、全面提升生育服务水平,构建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健康机构建设,完善市、乡(镇)、村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强化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村卫生室妇幼健康服务功能,配备村级专职妇幼专干。落实妇幼健康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确保每万名居民拥有1名妇保人员和1名儿保人员,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妇女儿童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完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建立出生缺陷防治协调工作机制,把新生儿“多病”(即36项遗传代谢性疾病检测)纳入民生实事免费筛查,加强综合防治,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健全孕产妇、新生儿急救网络,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提高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紧急救治、转运和管理能力。加强危重孕产妇管理,推广孕产妇急危重症识别和救治技术规范,增强整体业务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继续实施好“提高全市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民生实事工作,加大对妇女儿童保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的实施力度。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检查制度,加大妇女常见疾病筛查、普查、普治力度,逐步扩大免费检查覆盖范围,落实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强化优生优育全程服务,为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咨询、指导及系统的孕前健康评估服务,进一步确保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30年,全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内,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控制在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积极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服务过程加强监管,依法逐步实行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三、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提升家庭发展保障能力

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税收、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等积极措施,为婴幼儿照护创造便利条件。支持脱产照护婴幼儿的父母重返工作岗位,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完善计划生育各项奖励制度。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动态调整奖励扶助标准,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集体收益分配、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探索构建支持按政策生育家庭的补贴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的经济负担。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注重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中的作用。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家庭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文明家风,在全市树立人人崇尚良好家风、家家争创和谐家庭的良好新风尚。广泛开展“新家庭计划”,持续化、常态化开展寻找、创建“最美家庭”活动,推动寻找、创建“最美家庭”向日常生活渗透,积极探索寻找活动的新途径新亮点,努力使活动过程成为弘扬美德、引领风尚的过程。开展家庭文化理论研究,深化人口文化内涵。

专栏1 “新家庭计划”工程

规划目标: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围绕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等方面开展系列宣传、培训和服务活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主要措施:加强保健能力知识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急救技能培训、灾害逃生技能培训和演习等活动,切实提高家庭成员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加强科学育儿培训。以有婴幼儿家庭为主要对象,通过专题讲座、专家咨询、资料发放、亲子活动等形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加强养老照护知识培训。以有老年人的家庭为主要对象,通过讲座、咨询、筛查等保健主题活动,提高老年人家庭日常保健和照护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家庭文化培养。针对全体社区居民,积极开展家庭文化宣讲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第四章  提升人口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化邓州奠定坚实基础。

一、推进健康邓州建设,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市、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医疗资源科学配置。鼓励社会资本创办高水平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专科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丹江口库区区域有影响的医疗高地。加快妇幼保健院湍北新区新址建设和人民医院湍北新区分院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均有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及合格的乡村医生。规划期内,新建2所三级综合医院、1所三级中医医院、1-2所二级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医院等一批特色专科医院,力争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建设。以邓州市中医院为支撑,以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民营中医机构为补充,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城乡和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以邓州市中医院较为有影响力的血管病、中医肝病、中风、脾胃病、肛肠科以及构林镇中心卫生院的疼痛科、汲滩镇中心卫生院的针灸理疗科等中医专科为培育重点,逐步推广中医药技术。以张仲景为宣传形象,以中医药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逐步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布局,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养生园区与现代养生服务业有机融合。到2030年,建成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打造成为中医药强市。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10分钟健身圈”计划,进一步完善市、乡(镇)、村三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全力建设市体育中心,提高举办体育赛事能力,积极承办全省性体育运动。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在各乡(镇)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打造特色体育之乡。加快体育产业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积极培育和引导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专栏2 健康邓州建设工程

规划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卫生资源均等化,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主要措施:加强综合医院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专科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规划创建2所三级综合医院、1所三级中医医院、新建1-2所二级综合医院和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医院等一批特色专科医院。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均有一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及合格的乡村医生。加强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建设。依托医圣故里优势,用好国医大师名片,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中医养生养老制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实施“10分钟健身圈”计划,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建成市体育中心,增强举办体育赛事能力,积极承办全省性体育运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积极培育和引导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健全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着力发展基础教育。创新公办、民办共同办学机制,扩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依据“3万人口以上乡镇至少办好2所、3万人口以下乡镇至少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推动乡镇中心幼儿园项目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城区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根据城区建设进程,同步规划建设配套中小学校,扩大城区中小学校办学规模。加快灵山路实验学校、功勋路实验学校、城区十四小、城区十六小、城区七初中、城区八初中、工业园区小学、工业园区初中等8所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进程,切实解决中心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乡镇重点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高中布局,落实河南省政府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规划要求,改扩建现有普通高中,新建3所普通高中,推动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30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进一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稳步提升,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大力培养技师、幼师和护士等实用型人才,为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人力支撑。立足地区自身优势,推动南阳幼儿师范学校资产转换,实现南阳科技职业学院一体化发展,加大“邓州护理”、“南阳幼师”等品牌宣传力度,打造邓州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做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加大对职业教育专项投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到2030年,全市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年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均达到新高度。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健全继续教育推进机制,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脱产学习、外出进修、岗位培训和带薪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习型社会。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技能素质水平

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根据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和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的需要,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重点以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院校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强化与产业集聚区企业需求对接,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的作用,着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培育壮大劳务品牌。研究制定企业职工转业转岗培训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鼓励各级各类技工院校开展各种形式职业技能教育,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等。推动实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实现技能就业。加大培训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简化职业培训补贴程序,发挥好补贴政策对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的促进保障作用。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根据乡村振兴和种养业转型升级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人才。大力推广“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创业训练”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育方式,围绕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工需求,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选拔优秀教师和资深农艺师、专家到农业科技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实训基地等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到2030年,成功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能力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按照“人才+产业+创新”的引育模式,重点引进培育10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3000名左右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产业和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优秀青年人才,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创新“启动资金+基金投资”的项目支持形式,鼓励支持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形式来我市转化科技成果,进行投资创业。鼓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外建立研发机构、孵化基地,就地吸纳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端技术资源。到2030年,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实现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促进劳动人口返乡回流。建立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关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全方位扶持返乡人员就业创业。鼓励回乡创业与有序输出并重,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设立创业扶持资金和专项资金,制定小额贷款扶持措施,为有创业愿望但缺少创业资金的农民工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为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在外人才回归行动,发挥外建党组织、在外机构和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乡情联络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完善邓州籍在外人才信息库,选聘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邓州籍优秀在外人才,授予“邓州招才大使”称号,宣传推介我市发展优势和人才政策。每年利用暑期,组织开展“优秀学子家乡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专门项目作用,引导我市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健全以科学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升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政府、单位、个人和社会共担的人才培养开发投入机制。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需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实现人岗相适、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创新人才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消除人才身份、单位、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第五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市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和特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推动全市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老年保障体系建设

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筹资结构,完善缴费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层次。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及相关制度,研究出台参保中断人员的接续鼓励性政策。建立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制度,形成老遗残一体化的保障项目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维护流动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权益。到2030年,全市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保障范围。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统筹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养老服务补贴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逐步将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纳入救助范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救急难”工作,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及遭遇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等生活无着落老年人给予救助。

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主体作用,兜底特殊老年群体的供养服务和保障社会大众基本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鼓励社区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提供上门巡诊、精神慰藉等健康延伸服务,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补齐农村养老发展短板,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到2030年,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力争所有街道、社区、乡村均建有托老所、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5张。鼓励发展健康养老业。通过培育邓州市名牌医院,构建医疗集团,或引入知名医疗保健集团,统一服务标准,严控服务质量,建立医疗、保健、康复、家庭护理、科研教学和交流于一体的养老健康产业系统。借助市公立医院的专业医疗资源,增加康复、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增值性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业务协作,推动养老健康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引导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服务,拓展产业链条。

三、稳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提升老年健康支持能力

完善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和养老结合服务资源,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城市、乡(镇)健康养老服务网络。以邓州市现有护理类医院为基础,发展一批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医养结合方式的养老机构发展。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作用,提升老龄人口健康素养和再教育水平,在全市培育、建设一批长寿镇、长寿村。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点(分院)或发展远程医疗,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康复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充分调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或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开展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护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按分级诊疗原则组建多种形式的医疗养老联合体,鼓励医疗机构按照就近就地、安全便捷的原则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行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开展医养结合数据监测,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

四、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度

加快体制机制建设。针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具体的办法措施,确定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按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潜能发挥的基本原则,适时实施渐进式、有弹性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健全老年人口教育网络,完善教育内容,探索教育管理方法,使老年人口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有利条件。在市老年大学、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开展兴趣、娱乐、保健培训班的基础上,增加种植技能培训、互联网技能培训等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做好培训项目和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和个人价值,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事务。以社区为介入点,发掘老年人潜能,丰富老年人生活,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事务。引导老年人成立老年协会,激发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建立“以老服老”服务体系,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开展邻里互助帮扶。鼓励老年人参与公益活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发挥老年人社会管理经验丰富、协调和调解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参与互助养老、社区治理、社会公益、家庭关系调解等活动,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专栏3 积极应对老龄化工程

规划目标: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持续增加。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保障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发展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主要措施: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构建以家居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逐渐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促进健康养老业发展。到2030年,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加快体制机制建设,有效挖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培训。健全老年人口教育网络,完善教育内容,探索教育管理方法,使老年人口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积极发挥其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章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紧紧围绕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突出民生保障和改善,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布局优化、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实现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推进城乡人口协调发展,优化拓展人口发展空间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托中心城区辐射周边六个方向的放射式空间发展轴线,强化邓州-穰东-南阳中心城区、邓州-新野、邓州-淅川的全面对接,构建组团式发展框架,增强市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提高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以中心城区和重点集镇为重点,重点培育和建设汲滩镇、孟楼镇、穰东镇等沿边集镇,建成镇区人口规模较大的功能组团,形成分工合理、服务区域、功能完善、富有吸引力的市域城镇发展核心区。加快穰东镇国家特色小镇、构林镇、赵集镇国家级重点镇建设,完善乡镇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宜居水平。在规划期内,将邓州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跨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先进县(市)行列。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邓州市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发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镇服务设施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城区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居民弱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

二、促进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拓展人口就业增长空间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空间战略研究和管理,以“新城老城互动、湍北湍南有序、铁西铁东联通”为原则,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片区,结合片区公共服务中心打造城市副中心。开展城市双修工程,优化用地布局,完善设施配置,营造城市特色风貌,打造历史文化空间,彰显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以商务中心区和产业集聚区北部片区为载体,做美做优湍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绿地、水系、景观、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品牌。改造提升老城区,有序推进棚户区、沿街片区、商业街区等整片区域综合改造,迁出老城区行政管理功能,推动中心城区功能结构调整和空间整合置换,全面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立足“120平方公里,100万人”目标,整合湍北新区、商务中心区,拓展北京大道以东区域,规划建设复合型邓州新区,满足区域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需求。到2030年,力争中心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集聚人口达35万人以上。

表4 2025、2030年邓州市各乡(镇)人口规模

名称
2025年
2030年
古城街道办事处
105896
109790
花洲街道办事处
169375
175603
湍河街道办事处
69092
71633
罗庄镇
42500
44063
汲滩镇
54447
56449
穰东镇
78213
81089
孟楼镇
27187
28187
林扒镇
33514
34746
构林镇
67492
69973
十林镇
56988
59083
张村镇
56789
58878
都司镇
36599
37945
赵集镇
60998
63241
刘集镇
50956
52830
桑庄镇
45124
46784
彭桥镇
37785
39174
白牛镇
38538
39955
腰店镇
41295
42814
九龙镇
39115
40553
文渠镇
53219
55176
高集镇
49197
51006
陶营镇
37982
39378
夏集镇
56121
58184
裴营乡
83938
87024
张楼乡
32973
34185
小杨营镇
33322
34547
龙堰乡
39694
41154
提升城市产业发展平台。紧密围绕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经济实力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集中力量推进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两大产业发展主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创造就业岗位,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推动人口合理集聚。聚焦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集聚水平,构建特色优势突出、高效分工协作、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制造加工业产业体系。推动永泰棉纺、雪阳集团、圣新源针织、益广内衣、圣艳纺织、亚泰机械、天昌烟草等企业通过技改,做大做强。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质和档次。全面启动湍北“金融港”建设,加快推进中原银行大厦、德创大厦等6个金融项目建设。力争到2030年,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内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三、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优化人口生活环境

推动人口布局与主体功能相适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制定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科学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实行差别化人口调节政策。邓州市区和穰东镇等重点乡镇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放宽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外来人口迁入和定居,增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林扒镇、小杨营镇等农产品主产区,在资源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具有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等,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发展。福胜寺塔、八里岗遗址、花洲书院等各级文物的保护区、杏山旅游管理区的核心区、湍河两岸100米生态廊道、南水北调水渠及两侧200米以内的防护绿带等禁止开发区域,实施积极的人口退出政策,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区域内重点镇、中心镇转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切实加强“面上保护”和生态涵养,着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燃煤锅炉拆除改造,深化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控,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稳步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强化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实施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全过程总量控制,加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林板纸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实施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积极实施城区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推动运粮河城区段河道型人工湿地污染处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城区河流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力度,推动乡(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启动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土壤环境保护工程。促进人口绿色发展。大力推动居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完善绿色包装标准体系,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和材料回收利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目录,推行绿色标识、认证与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倡导非政府机构、企业实行绿色采购。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加快全市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清洁能源改造进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天然气环卫、公交与物流车辆。强化绿色消费意识,引导绿色饮食,限制一次性餐具生产和使用。推广低碳、绿色的旅游风尚,大力推广节水器具、节能家电、绿色家具、环保建材使用。

四、完善流动人口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农村升学学生和参军进入城镇、留学归国人员、护理人员等各类人才的落户限制。探索设立社区集体户口,全面解决在城区、城镇无合法稳定住所人员的落户问题。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其他便利。开展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程,促进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和谐发展,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农业人口转移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资源型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流动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办法和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收益形成与返还机制,将指标交易收益用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提高人口信息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和统计调查制度,为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加强与“综治平台”、“户政平台”和“政务平台”等信息平台对接,提高人口信息监测水平。采集涵盖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出租房屋登记管理和重点人员管控等内容的流动人口信息,及时掌握发现外来流动人口动态,及时掌握和预测流动人口发展态势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流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专栏4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程

规划目标: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区户口迁移条件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探索设立社区集体户口,全面解决在城区、城镇无合法稳定住所人员的落户问题。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构建社区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生存发展和社会融合状况监测评估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心理健康、家庭保健、婚姻生活、法律援助等个性化服务,促进流动人口与户籍居民和谐发展。

第七章  促进重点人群发展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促进男女平等,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力度,推动贫困人群共同参与、共享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完善妇女儿童发展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妇女在就学、就业、医疗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方面享受同等权利。完善女性人才培养机制,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妇女文化核心竞争力。完善女性就业制度安排,拓展妇女就业创业空间,提升妇女经济参与贡献度。积极解决妇女就业问题,支持妇女就业创业,保障从业女性的就业安全和稳定性,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和返乡妇女实现就近就地创业就业。为妇女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保障。健全妇女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平台,增强妇女决策治理的影响力。依法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探索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模式,发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加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完善儿童收养制度,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响应机制,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政府监护为保障、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保障制度。加强儿童健康干预和儿科诊疗能力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输入地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推进优质健康资源建设,保障儿童最大限度的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二、完善残疾人支持体系,增强残疾人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力度。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生活补助、护理补贴、医疗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生活救助等专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建全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救助制度,实现0-1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全覆盖。推进重度残疾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16-59周岁重度残疾人基础养老保险费用、失地农民中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费用由政府代缴工作落实。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实现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为残疾人提供乘车优惠和便利。对符合规定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一户多残家庭发放适当生活补贴。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大病救助办法,最大限度的减轻贫困残疾人的生活困难,使其在发生重大疾病时能及时得到治疗和救助。
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支持邓州市聋哑学校、邓州市残疾儿童托养(康复)中心发展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或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保证不能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都能入校学习。建立邓州市特殊幼儿园。帮助0-6岁残疾儿童家长及保育人员接受科学的康复教育指导。鼓励、扶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残疾儿童学前早期康复教育机构。对残疾人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研究生)实行资助并适当提高资助标准。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鼓励残疾人创业。完善各级培训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使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普遍获得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对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培训。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推进盲人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盲人保健按摩机构补贴激励机制。建设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街,继续搞好扶贫基地建设,促进残疾人就业。

三、健全贫困人口治理体系,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实施产业扶贫。通过扶持畜牧养殖、涉水农业、中药材种植“三大产业”引导贫困群众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捆绑在一起,真正融入到产业链条中,保证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加入”模式,依托河南黄志牧业、邓农食品股份、“好想鹅”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方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发挥邓州纺织服装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优势,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中原服装名镇穰东镇,培育市乡村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标准化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鼓励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发展、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对贫困群众立足自身优势,自主发展优质农产品、林果业、蔬菜作物、食用菌、中药材、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等,达到一定规模和效益,市财政按规定标准进行奖补,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重视就业扶贫。按照有劳动力的贫困户“1户1人1技能1就业”全覆盖目标,组织开展贫困人口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全市贫困劳动力数量、分布情况,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培训愿望等信息,建立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及就业信息台账,定期更新、动态管理,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就业帮扶措施。建立用工需求基础信息库,加强与目标输入地区企业精准对接,摸清用工主体对贫困劳动力的文化、技能、身体状况要求,摸清用工主体可以提供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为贫困劳动力定向定岗提供依据。依托就业扶贫活动,多方开发就业公益性岗位,促进贫困人口中弱劳力半劳力实现居家就业。落实金融扶贫。推广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经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水平,创新信贷产品,加强信贷规范管理,扩大资金使用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项目、带贫实体企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贫困户和带贫企业资金需求。加大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力度,增强企业对接市场的能力。加强扶贫再贷款使用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合规增加对企业和贫困户的信贷投放。通过强化监督,切实将各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推进生态扶贫。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生态扶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加强生态产业扶贫,扶持苗木、花卉、林果、蔬菜、生态循环养殖等效益好、产出率高的产业,提高贫困户收入。加强生态护林员扶贫,新增或调整公益林护林员岗位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加强林业生态补偿扶贫,对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贫困人口,按规定给予补偿。加强生态建设扶贫,人工造林、国家储备林等林业重点项目进一步向贫困乡村倾斜,鼓励贫困人口就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实现增收。

专栏5 重点人群保障工程

规划目标:大力实施妇女儿童服务保障工程、残疾人保障工程、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程,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主要措施: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形成两性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医疗、就业、婚姻财产等权利,平等参与决策和管理,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提高全市儿童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优化儿童成长环境。完善残疾人支持体系。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范围,构建覆盖城乡残疾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制度。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依法落实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按规定提供免费就业创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家庭就业增收。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效能上下功夫,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注重脱贫质量、减贫成效,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坚决打赢产业扶贫、就业创业、金融扶贫、生态扶贫“四场硬仗”。

第八章  规划实施

本规划由邓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区)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

建立健全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卫生健康委、公安、统计、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全市促进人口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协调解决人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工作分解落实。建立年度人口发展形势会商机制,明确划分卫生健康委、公安、统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人口管理部门职责,细化规划相关任务,全面落实人口发展规划。

二、发挥人口数据功能

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整合分散在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人口数据协同采集和共享分析。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全面建立人口基础信息交流机制,实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开放利用和人口变动规律的研究,为社会各界做好人口信息服务。

三、健全监测评估机制

加强人口发展中长期预测,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乡镇(街、区)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开展人口中短期预测,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影响,为各项重要工作提供科学决策基础。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定期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人口市情、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发展预期和舆情。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和新媒体等的作用,加强面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各类人口政策宣传,营造有利于人口发展的舆论氛围。发挥各类群众团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创人口发展工作新局面。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6 00: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