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邓国遗址历史渊源缘何引河南邓州与湖北襄阳两地之争
返回列表
查看: 17891|回复: 1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邓国遗址历史渊源缘何引河南邓州与湖北襄阳两地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1 2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襄阳缘何发掘邓城遗址大肆宣传企图染指邓州全球邓姓发源地及邓国古都一事。此事原本有两点毫无争议:1、邓州为全球邓姓发源地及邓国国都毫无争议理由:邓国自公元前1240年,商王武丁将其季父曼公封于河北,即今南阳之邓州立国,世袭侯爵共22世,至公元前678年失国,存在了562年。至此作为一个诸侯国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2、邓城遗址仅仅是灭国后王侯贵族被驱离重新安置小城 邓国虽然被灭,但毕竟楚邓是姻亲,因此,楚文王占领邓国之后,并未屠杀邓国国民,而是像消灭申国后的做法一样,逼迫邓国君主带领他的一班群臣、贵族及亲属,南迁到原邓国与楚国交界的边防城邑邓城(今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团山镇邓城村)一带予以安置,作为生养之地。当然更是为了便于控制,断绝他们的复国之梦。邓国虽已不存,但邓氏尚在。这也遗留下了他们生活在那里的诸多遗迹。如:近年出土于湖北襄阳的《邓公牧簋》《邓尹侯鼎》等邓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还有出土于钟祥的《邓子盘》及武汉博物馆收藏的《邓子午鼎》等。 楚国灭邓后因邓国故地土地肥沃,禾黍丰登,便将这里置城邑,取名“穰”,故邓州又称邓、穰、邓穰及穰原。 ca2a0ed194e1098046b3145755c40863.jpg 邓国(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时,大封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谱》推算为公元前1240年),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周朝时期,被封为子侯。成、康时代的盂爵铭有"王令盂宁邓伯"之句,记述了周王派盂慰问邓国君之事。西周中期开始,有关铭文上邓君一律称"公",反映了邓国权威的进一步提高。春秋时期,邓国依然活跃,邓与郑、楚等国保持有婚姻往来。《春秋》记载,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千里迢迢到鲁国访问。鲁桓公九年邓国与楚、巴二国发生纠纷,引发楚巴联军伐邓,结果邓师大败。鲁庄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经过邓国,受到了祈侯的招待,邓国大夫提出借机杀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邓侯不听。第二年,楚文伐邓。鲁庄公十六年(前678年),楚再次伐邓,将其灭亡。
95a990bb22374faa6224bf600a5b84ca.jpg
著名考古学者、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 ,明确指明邓国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童书业在《古巴国辨》,吕思勉在《先秦史》诸文献中,均准确无误的指明邓国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而不是湖北的襄樊。邓州邓国春秋园的项目受到广大网友的强烈关注,近期就有好消息传出中国·邓州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该村村委书记也表示将不遗余力继续推进项目建设,争取早日落成,并入邓州旅游路线发展... e7c49f71248f8d70cce1f2d5ee935efa.jpg
2019年11月7日,纪念“中国·邓州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召开十周年座谈会,在邓州市御花园酒店会议室召开。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有:邓州市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会长殷中玲;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主任科员、邓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乃方;邓州市邓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闫富传、邓香云,邓姓文化研究会理事、邓姓族人代表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办公室、邓姓文化研究会办公室等人员。陈乃方主持座谈会。
殷中玲在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殷中玲说,2009年11月5—7日,邓州市委、邓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邓州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河南省侨联、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南阳市以及邓州市的“四大家”领导出席,来自海内外200 余邓氏族人代表参加。大会通过并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创办《邓姓文化》杂志及建造邓氏先祖塑像的倡议,进行了深入的邓姓文化研究和广泛宗亲交流,会议成果颇丰。“中国·邓州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是一次规格高、品位高、规模大、内容丰富、成果显著的文化盛会,它的成功召开,开启了邓州举办世界性邓姓文化活动的新纪元,为海内外邓姓文化活动的开展,首创先例,奠定基础。通过此次座谈会进一步密切了邓州与海内外的联系,增进了邓州与海内外邓氏族人的联谊,传递历史文化,研究邓姓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推动和谐发展,提高邓州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为邓州建设“丹江口库区区域化中心城市”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0da1be00791c9d54bb8542f691dac57d.jpg
殷中玲指出,“中国·邓州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为全国各地邓姓文化研究会、邓氏宗亲联谊会的成立,为邓姓文化交流、宗亲联谊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十年来,在邓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邓姓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邓姓故里广泛联系邓氏族人和邓姓文化研究者的独特优势,在邓姓文化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方面迈出坚实步伐。邓姓文化工作坚持以服务海内外邓氏宗亲寻根谒祖为中心,以打造邓州文化名片为宗旨,以服务邓州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遵循加强与海内外邓氏宗亲沟通联谊的原则,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邓姓文化交流活动,在宣传弘扬邓姓文化、服务海内外邓氏宗亲回邓州探亲谒祖、积极开展邓姓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 95a990bb22374faa6224bf600a5b84ca.jpg 2009年以来完成了邓国春秋园的开工建设、三尊邓氏先祖塑像的树立、《邓姓文化》杂志的发行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参加了海内外邓氏宗亲的各项活动,提升了邓州的知名度,扩大了邓姓文化的影响力,为打造邓州邓姓根亲文化品牌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殷中玲强调,今后,我们将在邓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海内外邓氏宗亲,热心邓姓文化的专家、学者和邓姓文化工作者,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继续把邓姓文化工作做好、做扎实。 加快邓国春秋园建设步伐。邓州作为邓姓故里,邓国春秋园是个桥梁,是一个平台,必须建设好,要推进建设进程。集思广益、拓宽视野,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邓姓文化交流研讨活动,不仅要热情接待回邓州探亲谒祖的宗亲,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开展邓姓文化宣传、交流,与各地宗亲举行联谊活动。开拓创新、融合共进,继续打造好《邓姓文化》杂志、“邓姓之源网”、微信公众号“邓姓之源”宣传平台。继续加强与各地邓氏宗亲之间的交流与联谊,适时组织和开展邓姓文化交流联谊活动。闫富传、邓香云分别回顾总结了十年来邓姓文化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邓光伟、邓向航、邓向阳、邓年令、王成会、邓子峰、朱国柱、索书华等人分别发言,共同充分肯定了2009年“中国·邓州邓姓文化研究座谈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以邓姓文化研究为主线,是团结的会议,胜利的会议,会议圆满成功。通过此次会议为十年来及今后邓州乃至海内外邓氏族人开展邓姓文化研究、加强邓氏宗亲联谊等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看看近年来襄阳关于邓城遗址发掘及考证邓国国都在襄阳的报道内容:
085f925fd821a22618c21b4dcefcd772.png
2009年7月14日,襄阳市考古队员为配合内环线建设进行考古时发现了两片春秋早期的卜骨。这两片卜骨出土在邓城遗址以南约600米处的王家巷遗址。据介绍,这是在邓城遗址附近首次发现卜骨,为邓国都城在邓城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60573a5ada739ca0bf609053e68b9d46.jpg
襄阳邓城发掘卜骨据襄阳内环线工程考古项目执行负责人王先福介绍,在王家巷遗址出土的卜骨是用牛的肩胛骨制成,该卜骨上的孔上下左右排列整齐。商周时期,人们在决定某件较为重大的事情时,将制好的卜骨放在火上灼烧,根据灼烧后孔产生的裂纹走向判断吉凶,然后将整个占卜过程及其结果刻在卜骨上。此次出土的卜骨上没有文字并且没有灼烧过的痕迹,证明这两块卜骨没有被当时的人使用过。"发现卜骨的遗址在邓城城址以南约600米处,这里很可能为古邓城的作坊区。"王先福介绍,卜骨一般出土于较为重要的遗址,如都城殷墟、燕下都等地。该卜骨的发现为邓国都城在邓城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bda4d317ae4c9cc5521ee2d74d5e8845.jpg 737edde0b909bb78fedcdd7b6481a07f.jpg 邓国故址邓城土城墙略呈长方形,东墙长766米,南墙长896米,西墙长713米,北墙长858米。墙厚10至15米。墙残高3米左右,四角稍高,最高处6.3米。四面均有城门。护城河宽40米左右,现为水田。城东南角外有高约8米土台,俗称烽火台,也称阅兵台。城内有十字街道,西北角有明代建的宁国寺。邓城内外地下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相传城内偶有铜镞、金粒可拾,城内有时杀鸡还可取出金粒,故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秦汉及以后朝代都有,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离邓城北约3公里的丘陵地带,有两周时期墓葬群,"邓公乘鼎"和"吴王夫差"剑分别出于山湾和蔡坡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据考证,这些墓地与邓城密切相关,其中铸铭文的,就有邓、楚、吴、上鄀、蔡、曾等国器物,是研究楚文化及邓、楚和有关国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邓城城址外围有西周至春秋早期(与邓国同一时期)较大规模的村落、作坊遗址,又有高级贵族、平民墓地,它们组成了完整的都市中心聚落群。1981年,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e5b7b7d1076d0169c8ab9545b20ed13.jpg 邓城附近出土邓国玉人通过发掘,发现了一些特殊遗存,出土了一批较重要的文物,为解决一些学术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特殊遗存有卞营遗址集中分布的水井群、周家岗遗址春秋早期大壕沟及宋代火葬墓、王家巷遗址制陶作坊区的灰坑及窑址群、贾巷墓地一主一侧室加祭台的墓葬等。这在本区域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此类遗存的空白。较为重要的文物有周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完整花瓣圈足陶碗、黑或红彩红陶杯,西周中期前段或西周早期后段陶鬲,宋代红绿彩花卉纹瓷枕、影青釉小鼎式瓷香炉;王家巷遗址春秋早期卜骨;卞营遗址春秋晚期陶鸟形双耳平底壶;贾巷墓地青铜小羽人等。 4d1e4d938b2a6d753153aa20bff1de49.jpg 发掘成果进一步证实了襄阳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一是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存,佐证了邓城至迟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古邓国都城、春秋中期至汉代为邓县县治的史实,继而将襄阳早期城市的中心圈定在了邓城区域;二是周代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和融合性为寻找早期楚文化的来源积累了资料;三是较多大中型墓葬在贾巷、卞营墓地的发掘反映了邓城区域在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的繁荣程度,间接说明了襄阳当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四是宋代火葬墓及具有北方窑系瓷器的发现,说明了宋代北方地区民众可能大量南迁并定居襄阳,为本区域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本次发掘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有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及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多位学者直接到发掘现场观摩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了襄阳历史文化的知名度。 邓州应加快建设推进 邓国春秋园工程,成为我市重要地标景观工程和一张浓缩的邓州文化名片,对于我市彰显根亲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并入旅游城市发展路线有重要意义。对于邓国国都及邓城遗址两地应该共同合作开发共赢, 避免再出现像诸葛孔明躬耕地之争一样,让国际学者看不懂,让全球邓姓华裔看不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12 06:21:53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