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上午,邓州市有关部门组织施工人员和机械对新华中路的范仲淹像正式拆除,现场有吊车缓缓将石材一块一块的吊下来放置在车辆上,并用红布包裹。据了解,拆除后的范仲淹像要搬迁至新址花洲书院内。请看拆除现场实拍图:
早在10月18日:位于邓州市新华路与穰城路交叉口的范仲淹雕塑周围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准备对该雕像实施拆除迁移。
据悉这是新华路改造的一部分。新华路作为我市中心城区东西向中轴线,目前老城区段道路、交通设施老旧、断面分配不合理,交通组织混乱,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道路提质改造势在必行。
随着我市的快速发展,市区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多。穰城路与新华路交叉口的环岛经常堵车,为改善交通环境先期增加了红绿灯,也失去了环岛功能,同时使过街距离加长,还是改变不了堵车的现状,造成该路口通行效率低。
本次的新华路提质工程专门对此重点交叉口做了设计和改造,改造策略是将范仲淹塑像迁移,取消环岛,改为信号灯控制的十字交叉;缩小路缘石倒角半径,减小交叉口面积,缩短过街距离;通过压缩侧分带的形式进行渠化展宽,提高通行效率。
位于此环岛上的范仲淹像是邓州人心目中的“地标”性建筑了。据了解,本次新华路提质改造把拆除范仲淹像处花坛,搬迁范仲淹像至花洲书院作为新华路提质改造工程的一项内容。为确保整个道路交叉口的畅通,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出行条件,我们要和“范仲淹像”暂时说再见了。
花洲书院实拍
大东关范仲淹雕像连带底座高十余米,建于上世纪90代(1994年),雕塑为汉白玉石拼接而成,雕塑面向朝北,下部镌刻有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基座为大理石板贴面砌成,正面(即北面)有著名作家姚雪垠题写的“范仲淹塑像”几个大字,为邓州城东部的地标性建筑。可以说这座雕像已经彻底融入了邓州人的生活,是邓州人指路报地名的基准坐标。
邓州历史上名人辈出,能在邓州被立雕塑的却不多。作为邓州历史上最著名的父母官,范仲淹虽是江苏人,却能在穰原大地被深刻铭记,除了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还在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高尚情操,更在于他为邓州带来上千年长盛不衰的气运文脉。百姓中间有口碑,史海星河里自有丰碑。
范公生平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1]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