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茶馆杂谈   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返回列表
查看: 2480|回复: 0
收起左侧

[邓州事儿] 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8 1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邓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特别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国际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仍在增加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和针对性的“十二五”规划,用规划引领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邓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编制,主要阐述战略意图,明确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先锋区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邓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多的五年。随着“十一五”规划的胜利完成,邓州进入了“十二五”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中原经济区建设先锋区,牢牢把握住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预计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231.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近15000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比2005年净增2.88亿元,年均增长18.7%;财政支出年均增长30%,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亿元,年均增长4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年均增长18%。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37.7:36.3:26调整到2010年的29:47.6:23.4。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9.6%。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连续7年实现增产;桑庄腰店、文渠、白牛、穰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新典范。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9.1%。古城商业中心、名店商业步行街等大型购物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财富世家、蓝湾嘉园等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道路交通取得了新发展,南邓高速建成通车,公路通车总里程超41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能源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基本完成, 2×1.5万千瓦生物质能电厂开工建设。土地开发、农综开发、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明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
——城镇建设呈现新局面。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相继建成了人民公园、北京大道、一高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合理规划,全面推进集镇建设、新村建设、村庄整治,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初步构建了城镇四级体系。城镇化率由26%提高到36%。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24万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顺利迁安。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由我市全体人民探索创造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受到**、习近平、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并被写入2010年中央1号文件,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广。
总体上看,这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特别是我们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在全市形成广泛共识,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邓州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进展顺利,但一些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还不够理想,发展速度和水平与全省先进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table]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252


14


231.5


11


人均生产总值(元)
15751



14710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7


13以上


5


18.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80累计


20以上


409


43.5


三次产业结构比
21:56:23


29:47.6:23.4


城镇化率(%)
42左右



3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500


9以上


14302


14.4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700


7以上


6141


13.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8


15


70


18.5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累计8



累计10.2



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元)
累计10



累计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9



99.9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50以上



80



年末总人口(万人)
160


6‰


171


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0



2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0



80



林木覆盖率(%)
35



36



注: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今后五年,我市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邓州战略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省直管县(市)机遇。我市已经被确定为省直管县(市),“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发展规划、项目直报、资金争取、审批权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优先权。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中,我市作为库区市、渠首市,将面临着国家在渠首和中线工程沿线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移民后期扶持、受水区对口支援等政策支持的重要机遇。三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机遇。我市作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国家粮食保障工程将为我市农业、林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必然的发展机遇。四是国家宏观发展带来的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会考虑到我市所处的区位优势,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机遇。五是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十二五”期间,产业转移步伐将明显加快,必将为我市提升吸纳发展要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更多机遇。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一产发展不足,三产发展缓慢,二产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不优,科技创新能力和新兴支柱产业不足,导致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二是资源环境约束逐步加剧。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作为丹江口库区市,保护库区及干渠沿线环境、加快转变现有发展方式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三是城乡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困难增多,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就业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亟须健全。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指导思想

《中共邓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市委《建议》,必须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突出六个加快(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民生工程,加快建设生态邓州,加快建设平安邓州),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努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列。

第三章 发展定位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开放度高,社会事业繁荣,环境宜居,吸聚能力较强,在丹江口库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中原经济区建设先锋区。联接周边,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中原经济区外延。以城镇化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沿。
——新型工业化发展区。立足农业大市、资源优势,形成一批技术先进、环保安全、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能力强,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粮油食品、纺织服装、林板纸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
——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生产经营初步走上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
——豫西南商贸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完善,大型商贸中心完备,连锁经营等现代零售业态普及,物流业发达,商贸繁荣活跃,在豫西南区域具有较强的吸聚力、辐射力。
——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试验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良性互动。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奋斗,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市域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改革开放显著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初具规模,富民强市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更加牢固。主要指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下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财政收入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相适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亿元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专栏2:邓州市“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1
生产总值
亿元
231
430
13左右
预期
2
人均生产总值
亿元
14710
23700
10左右
预期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0
320
20以上
预期
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5
9左右
13左右
预期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286
21500
9左右
预期
6
农民人均纯收入

5920
9100
9左右
预期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1
145
15以上
预期
8
城镇化率

36
48
2.4左右
预期
9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5以内

预期
10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0.2累计
10累计

预期
11
五年转移农民就业人数
万人
16累计
15累计

预期
10
全市总人口
万人
171
180
6.5‰
预期
11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0
90以上

约束
12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5年价)
吨标煤
1.29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




第二篇 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 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重点,推动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要素集约化,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加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 提升发展现代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含税、高科技、高就业为发展方向,突出承接转移、产业集聚、骨干带动、品牌培育,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工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4.2%提升到50%以上。
第一节 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做强战略支撑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高新技术等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十二五”末,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
1、农副产品加工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引进优势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终高端消费品产业规模和吸纳就业能力。“十二五”末,力争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比重40%左右。
——棉纺针纺服装业。突出园区集聚、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特色发展总体思路,培育以针纺为主的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市场的邓纺生产基地。以棉纺为基础,加快形成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后整理、服装产业链。支持企业升级改造,引进一批纺织重大项目,促进针纺产业规模扩张。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品牌纺织、特色纺织,形成地域特色,完成华纺织布生产线建设。积极发展服装加工业,推进穰东服装加工业发展壮大,建设穰东服装产业集聚区,抓好盛唐针织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雪阳公司彩棉、纺织服装一体化工程,发展壮大都司针织产业基地。积极开发差别化、功能化、环保型新型生物纤维材料,丰富纺织产品系列。积极抓好针纺产业配套建设,重点抓好针纺机械加工,为针纺产业发展做好服务。着力提高雪阳集团、永泰棉纺、裕祥纺织等棉纺能力,穰东服装、盛唐针织等针织能力。新上化纤生产能力10万锭。全市纺织能力达到150万锭,织布能力达到5000万米,针织能力达到5000万件,服装鞋帽加工能力达到1亿件。
——绿色食品加工业。围绕粮油食品精深加工、果汁饮料、酒类加工,实施规模化精深加工、创优品牌和食品安全建设。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扩大粮食精深加工,推进系列化生产,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发展久友面粉等龙头企业。适应食品行业绿色、营养、保健、方便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积极发展油料精深加工产业。以阳光油脂、永盛油脂为龙头,重点推进精细油、专用油和植物蛋白系列产品的研究、生产、销售。大力发展饮料产业。以颐宝饮料为龙头,大力发展果汁、碳酸饮料和液体乳制品。支持金星啤酒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支持刘集黄酒及保健类酒品快速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张楼七里店食品园、燕店粮油园、构林面粉园等第二梯队工业园区,加强与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品牌食品企业挂靠联姻,提高粮油食品、肉制品、酒类等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15年,粮油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其中1-2家超10亿元。


——林板纸业。积极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着力引进家俱制造业、印刷包装业等下游企业,力争把邓州建设成为豫西南的林板纸加工生产基地。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抓好益嘉林业、赛博板业、新艺木业、天合实木地板等龙头企业,扶持企业规模扩张。改造、扩充造纸业发展,抓好一鑫纸业、华鑫纸业高档文化纸、高档装饰材料纸扩建项目,促进造纸能力快速提高。“十二五”末,中高密度板、胶合板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实木复合地板、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平方米,高档纸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
2、机械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推进北方机电星光工业园迁建工程,支持新型汽车锁及配套技术行业标准研究。抓住低空开放政策机遇,积极推进谷叶轻型飞机项目建设进程。大力发展整车装备制造业,加快河南第三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专用汽车及特种车底盘组装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整合宏达机械、飞龙农机等农业机械加工企业,退城入园,建立农机研发制造基地。利用毗邻湖北沿江汽车产业带的有利条件,加强战略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具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邓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末,争取机械制造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以上。


3、建筑建材业。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建材,形成相对完善的水泥、墙体材料、装饰材料三大建材工业体系。实施建材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三产联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以中联水泥为主,巩固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以恒安商品混凝土为主,科学布点,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加工业。以宝源建材为主,培育新型墙体材料和大型水泥预制件、钢构件生产企业。“十二五”末,建筑建材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10%。


4、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坚持引进和自主发展并举,着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引进。按照产业化、集聚化的要求,筹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培育高技术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以上。


——新能源产业。结合邓州实际,加快融入南阳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建成2×1.5万千瓦生物质能电厂,适时启动二期工程。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机遇,利用大量可再生秸秆,在发展好生物质能电厂的同时,积极推进秸秆造气工程,在10个集镇和城区10 个示范点建设秸秆气化工程。支持发展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城市新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城区和部分集镇集中供气工程,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加气站和充电站。
——电子信息产业。加强引导,支持发展光伏、绿色照明、新型显示等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大与国内外电子信息生产企业合资合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抓好粤港工业园和电子信息城建设,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搭建发展平台。力争到“十二五”末,电子信息产业初具规模。
第二节 全力打造产业集聚区


依据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实施投资倍增计划和大招商行动计划,再掀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新高潮,着力把产业集聚区打造为拉动经济增长、引领转型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南片”建成“五横八纵”路网格局;“湍北片”建成湍北跨河大桥和“三横四纵”路网格局。启动建设商贸服务中心、产品展销中心、仓储配送中心、餐饮娱乐中心等;结合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探索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建设商住用房的路子;推进工商、税务、公安、邮政、通信、电力、土地等有关部门在集聚区成立分支机构。
——快速推进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标准化厂房建设。启动实施城郊大市场、及其它产业集聚区物流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多方筹措资金,做大投融资平台,为进驻集聚区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促进银企合作,吸引社会资本,推进项目和资金对接。
——引进重大项目入驻。发挥产业集聚区网站、宣传画册、光盘等媒介作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参加、组织大型招商活动,引进一批重大项目。
——优化发展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在项目、土地、环保、规划等手续办理上,实行联审联批制度,做好综合商务服务。力争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内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家,形成以针纺服装、高端技术装备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三节 壮大骨干企业


加强企业并购、联合、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集中,打造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力争把花洲建材、雪阳、永泰、华鑫等企业发展成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集团,把北园板业、赛博板业、华纺集团、天衡等企业发展成为产值超3亿元的企业。通过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的联姻,引进新建一批大企业。实施名牌计划,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同时按照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要求,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走集约化清洁安全生产的工业发展新路。2010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50个以上,超10亿元企业集团达到5个以上。加快推进骨干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十二五”末实现1-2家企业上市。
第四节 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树立品牌意识,大力争创名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培育工业品牌、农业品牌和服务品牌。培育一批规模大、加工度高、竞争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品牌。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加大部门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帮扶力度,争创名优品牌。

专栏3:“十二五”工业振兴工程
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区,重点实施一批工业振兴工程,即着力培育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建筑建材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竞争优势。规划300个左右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的优势企业,引领支撑工业强市建设。
农副产品加工业。规划建设100个以上重点项目,形成以纺织、服装、针织、面粉及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加快永泰、雪阳、裕祥等企业的规模扩张,争取“十二五”末,全市棉纺能力达到150万锭。
机械装备制造业。规划建设50个以上重大项目,重点发展大型成套装备、工程施工机械、现代农机、精密基础部件、汽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建筑建材业。规划建设20个以上重点项目,重点调整水泥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散装水泥。
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5个以上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太阳能、沼气、垃圾发电、秸杆发电和造气等。
培育发展专业园区。重点抓好“一区三园”建设,即市产业集聚区、七里店工业经济创业园、构林粮油食品加工园、穰东服装产业园。同时,支持乡镇建设特色专业园区。
强化品牌带动。“十二五”期间争创国家名牌2-3个,省级优质产品8-10个。


第二章 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做大规模,提升层次。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产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知名品牌为抓手,巩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速增效。“十二五”末,全市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
第一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房地产与城市板块发展相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高档商品房、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满足各消费阶层的住房供应体系。实施百楼工程,把房地产业发展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打造“宜居邓州”品牌。加强房地产业城市规划、土地源头管理,促进有序开发。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培育壮大房地产租赁市场,形成租、售市场联动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邓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流通服务理念,快速形成“大物流”格局。坚持把粮油食品、针纺服装、农资产品、石油化工四大物流业作为编织邓州大物流网络的主攻方向,促进物流、市场、产业联合,物流中心、分拔中心、配送终端联网,对外集输与对内集配联动。依托产业集聚区,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打造物流业发展平台。完善鼓励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成以粮油大市场、农机大市场为中心的两大物流园区。
旅游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地位,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突出城区旅游中心地位,提升花洲书院、福胜寺、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邓国春秋园、西湖休闲度假村等资源开发。开发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旅游景观,兴建集渠首博物馆、纪念园、旅游码头、杏山地质公园、生态游为一体的渠首景区,筹建湍河渡槽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浓缩园,形成以渠首为中心的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区。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台湾村风情园、张仲景故里等景区。规划建设邓西湖集生态、垂钓、水上娱乐、高尔夫训练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景点,力争在“十二五”末,年旅客规模达到200万人次。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支持商业银行在邓州设立分支机构,建立村镇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规划建设会展中心,推进产品展销、投资咨询、资产评估、律师事务、会计事务、家庭理财等服务。培育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发展,逐步建立覆盖面广、主体多元、功能完善、服务标准的新兴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中介服务。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结合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城乡联动的现代商贸体系,进一步完善商贸网点规划布局,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3-5处休闲购物中心、5-10个大型超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建设、改造新风市场、栖凤市场、舒心园市场、孟楼、构林等农贸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特色餐饮业,特别是牛羊肉系列,建立标准化加工工艺,改善环境、提升品位,形成独具邓州特色的餐饮品牌。巩固发展“万村千乡”工程和“新网”工程。力争“十二五” 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5亿元。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完善土地、税收、投融资等扶持政策,实行服务业用电、用水与工业同价,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着力发展骨干企业,培育3-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大力承接国内外服务业转移,重点吸引国内500强来邓投资建设服务业项目。加强服务业载体建设,积极发展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提供发展舞台






专栏4:“十二五”服务业重大工程
房地产业重点项目:结合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组织实施百楼工程,建设100座左右20层以上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开发工程。
物流业重点项目:加快专业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及配送网络建设,重点建设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穰东服装物流园区、构林面粉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项目。
旅游业重点项目:重点开发渠首旅游,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景区、杏山生态园区、湍河渡槽等重点旅游项目;积极开发人文景观,重点建设吾离陵邓国春秋园、铁玄墓、福胜寺开发、东顶祖师殿扩建、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博物馆、台湾村风情园。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重点建设邓西湖(张沟水库)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第三篇 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加速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把城镇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全局性战略举措,以中心城区和重点集镇为重点,全面推进城镇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省政府关于支持南阳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诺干意见,推动邓州市向大城市迈进。“十二五”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第一章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地位,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围绕“一城四区”(中心商贸城、城南产业集聚区、湍北新区、城东教育文化区、城西仓储物流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推动城南、湍北、城东、城西四大新区竞相发展,改造建设老城区,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增强邓州发展力、承载力。加快总体规划指导下的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控规覆盖率100%;启动和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重点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改造提升老城区,着力推进老城区重点区域的更新改造,改造提升团结中路、新华路、穰城路、人民路、教育路、三贤路等主次干道,提高通畅能力。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老城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治理改造内外城河,建设邓州生态环廊,打造“人文、生态、历史、特色”的北方水城。积极完善市政管网升级、改造,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提升路网密度和道路质量。加大背街小巷硬化整治力度,加强社区游园和街头绿地建设,改善老城区生活居住环境。加强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2015年,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3%、38%和11平方米。加强人防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地下商场、仓储业、停车场等。
积极发展城南产业集聚区。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为重点,完善相应市政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四纵四横”主干道交通网络。推进供排水设施、供热工程、环卫等设施建设。抓好集聚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
加快推进城东教育文化区。以发展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教育园区、城市商住区、现代服务产业区,拓展城市居住、现代服务产业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完善道路系统建设,同步配套建设雨污市政管网,打造体现新城风貌和时代特征的复合型邓东新区。
积极实施湍北新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发展要求,推进湍北新区建设,以发展行政办公、生态休闲、高新技术为重点,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两座跨河大桥、区间道路、公共管沟、供水、供热、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机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服务、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城市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湍北区的共享和衔接,积极为企业入驻和人口集聚创造条件,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打造新的经济核心增长极。
有效推进城西仓储物流区建设。以粮食、石油、液化气等仓储为重点,加快仓储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仓储能力。
第二章 统筹集镇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发展。积极推进乡改镇、镇升级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穰东、孟楼等重点集镇建设步伐;抓好罗庄、彭桥、腰店、林扒等一般集镇发展;加快村级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加强各级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强集镇对产业、人口的吸纳聚集效应。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种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章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科学规范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建立事企分开、管干分开、以钱养事为主的管理模式。加强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成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各类市政设施、道路交通、公交车辆、社区安全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大城镇违法违规建筑的监管清理力度,杜绝乱占乱建乱开发现象,确保城镇建设健康发展。









专栏5:城镇基础重大工程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城区道路改造升级、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城东新区、湍北新区、湍南产业集聚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出形象、成规模。
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停车场、公交设施、过街天桥等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进现有城市供水管道改造。加快新区供水设施建设。
城市供热、供气建设工程:加快热电联产项目进程。西气东输供气邓州,加快燃气工程建设。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容、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启动湍北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彭桥、穰东、张村、赵集、腰店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逐步推进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5000万元。
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建设第二垃圾处理场。规划建设乡镇垃圾处理场。“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2000万元。
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内外城河治理工程。加快湍河城区段风景带建设。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及生态林带建设。建设具有邓州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50000万元。
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程:推动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传统商业中心街区改造。“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0000万元。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2000万元。













第四篇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按照“规划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第一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粮为基,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生产“第一车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第一节 强力推进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


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全市粮食生产主产区建设。
――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全市场体系等措施,巩固高产、开发中产、改造低产,使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到2015年,粮食总产超30亿斤,净增10亿斤以上。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张沟水库除险加固及引丹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何冲水库,抓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建设刁南灌区和邓北灌区工程;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对湍河、刁河等河道进行防洪除涝治理。实施农田机井配套工程,对现有农田机井进行电灌配套,显著增强农业的抗旱能力。加强水利设施管理,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
――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旱作节水农业的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百万亩土地整理、农综开发、现代农业、高标准良田建设,实施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设100万亩旱涝保收田,建设3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支持新品种引进、繁育、试验、示范、审定和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优质粮食比重。
――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节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特色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集中。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快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201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支持一批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普及优良畜禽品种,加强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保护利用。继续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与控制、动物疫情应急反应、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可追溯等体系,规范改造规模养殖区防疫设施,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全程预防控制能力。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继续发展棉花、油菜、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蔬菜、花卉、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建设生产速生林基地。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健康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等联动发展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


第三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强粮食生产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利技术推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训科技示范户。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抓好环境监测、产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检验监测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认证范围,加快认证进程。完善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认证、标识、责任追究和公示制度。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建立产销区衔接运输通道。建成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加快粮、棉、畜等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分级包装上市,加快连锁、超市、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新型业态向农村市场的延伸,促进城乡物流的发展。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等应用系统。加强农民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农业信息普及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优化装备结构。大力推进秋季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农机服务网络建设,农机管理和操作人员培训,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安全保障和服务能力,积极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四节 倾力推进农民收入多渠道增加


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健全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扩大提高涉农补贴范围和标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依托“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计划”、农民职业教育学校,提高农民务工技能。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就地转移、入城就业。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第二章 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建立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长效机制,更加方便农民出行。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50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逐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结合畜牧养殖业发展和农村改厨、改圈工作,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太阳能、小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工程。积极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改进农村住房设计,推进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解决3.5万人的脱贫问题。
第二节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条件,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加强远程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农村。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农工程,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推广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统筹农村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第三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管理,合理安排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加快推进村庄整合,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十二五”期间重点选择100个村,撤并整合建设50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快中心村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步骤地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聚。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加强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6:“十二五”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好引丹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张沟水库和何冲水库等重点灌区工程。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50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标准,加快县乡公路和配套大中桥改造,进一步完善通村公路,五年新建和改造通村公路 公里、桥梁 延米,基本解决有路无桥、宽路窄桥和危桥问题,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客运。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2-3处,建设养殖小区沼气工程示范点50处,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点5-10个。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盲点村改造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农田排灌电网改造。
农村清洁改造工程: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章 加快农村制度创新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所,重点解决好土地流转中的信息对接、价格评估、利益保障等问题。积极探索农村资产资本化的有效途径。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协调推进水利投融资、集体林权和供销社体制改革。











第五篇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加快科技长入经济步伐


深入实施科教兴邓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立人力资源强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第一章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size=-1]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第一节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实现初中集镇化、小学中心化、村村办幼儿园。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旧城改造同步,按照每1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24班规模小学,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初中的原则,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学,解决好城区中小学学位不足、班额较大问题,满足居民教育需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现高中城市化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和学前三年教育。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特殊学校教育建设,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目标,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幼师、卫校、驾校等资源,加快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合作、半工半读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支持南阳幼师和邓州卫校升格,扩大“邓州校油泵”、“邓州驾驶”、“邓州护理”、“邓州幼教”等劳务品牌的影响力。认真落实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力争“十二五”末,建成2-3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初步形成具有邓州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和培训基地。

第三节 切实做好教育保障工作


坚持政府教育财政的增长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的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完善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收费、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教师队伍长效补进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实施名师、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工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
专栏7:“十二五”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对全市所有初中的校舍进行改造,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12万平方米。
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积极实施中心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工程。原则上每1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24班规模的小学,每2万人区域内建设1所36班规模的初中,“十二五”期间,新建、改造一批小学、初中,解决学校数量不足、容量不够、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建设不配套等问题。
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任务,建设初中学生校舍、食堂等生活设施,改善农村初中寄宿条件。
合并、改造、扩建、新建一批农村学校,配备薄弱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扩建体育设施场地,完善农村寄宿学校住宿、生活设施。
  城区高中改造扩容工程:一高中二期工程,二高中扩建,花洲实验高中扩建,六高中扩建,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第二章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坚持实施“科技兴邓”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导和支持企业科技投入、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营造和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办好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新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2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南阳市级技术研究中心5家,形成1-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第三章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大力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切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选拔人才制度,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优化人才结构,满足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形成培训人才和专业的长效机制。统筹抓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积极破解人才引进障碍,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引进力度,吸引更多高层人才。










第六篇 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把基础设施先行作为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公路网络、坚强智能的现代化电网、保障有力的水利网、信息网,构建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章 加快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公路运输业,提升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等级和渠首通达能力,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十二五”末,全市公路里程新增2885公里,达到6874公里。
第一节 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建设


加快铁路建设。争取郑渝高客铁路过境邓州并设站,谋划建设南邓轻轨铁路,改造提升邓州火车站。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支持服务内邓高速公路和张华岗——陶岔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南邓一级公路,规划建设邓(州)陶(岔)一级公路、张楼岗至屈店环城公路,建设、改造一批县、村交通道路。规划建设镇平至构林高速连线、(武)汉十(堰)高速谷城至内邓高速彭桥连接线、沪陕高速镇平晁陂出入口至邓州龙堰连接线。
第二节 完善公路网络


打通出市通道,完善网络结构,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公路网络。积极抓好省道国道建设。力争省道335线升级为国道,力争乡乡通省道。抓好6条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全长181公里)。规划建设伏牛山皱折带旅游公路、楚长城旅游公路,争取灌涨至二郎坪战备公路延伸至邓州。改造提升农村公路。继续强化建设,完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县、乡、村交通道路,改造、修复和翻建乡道以上险危路段、险危病桥。设置标准化专业管养站,加大公路养护力度。加强场站建设。完善公路重要枢纽点有关乡镇的客货场站,推动公共交通建设,建成较为完善的快速客货运输网络。建成市汽车客运总站,建设中心集镇客运站32个,建设货运场站7个。
第三节 提高交通建设管理水平


深化交通建管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综合交通调控和协调机制,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干线公路的养护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完善运输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
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建立统一协调的综合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反应机制,完善交通拥堵和事故紧急疏导救援体系。建立健全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功能整合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size=-1]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积极探索扶持高效、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车辆使用。大力发展综合运输,提高各种方式整体的服务效率和效能,减少土地占用、节能减排。改造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步伐,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业。
专栏8:“十二五”重点交通建设工程
铁路:争取郑渝高客铁路过境邓州并设站,谋划建设南邓轻轨铁路,改造邓州火车站。
高速公路:支持服务内邓高速公路和张华岗——陶岔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南邓一级公路,规划建设邓(州)陶(岔)一级公路、张楼岗至屈店环城公路,建设、改造一批县、村交通道路。规划建设镇平至构林高速连线、(武)汉十(堰)高速谷城至内邓高速彭桥连接线、沪陕高速镇平晁陂出入口至邓州龙堰连接线。
干线公路:积极推进市域内道路通行能力。

第二章 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size=-1]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加强能源供应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能源供应体系。
[size=-1]一节 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size=-1]以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的智能性、可靠性、安全性,大力发展新能源为目标,进一步加快输变电线路改造建设工程,持续增强电力保障能力。新建、扩建、迁建一批输变电设施,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支持发展小水电。加快智能电网改造步伐。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理顺农电管理体制,推进大用户直供。
[size=-1]第二节 加快油气仓储能力建设


[size=-1]着力抓好石油、液化气仓储设施建设,提高贮存能力,初步确立豫西南石油供应中心地位。争取2×35万千瓦热电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西气东输供气邓州。积极推进秸秆气化工程。切实抓好农村大型沼气工程和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
[size=-1]第三节 积极发展新能源


[size=-1]鼓励支持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结合房地产开发,大力开发地热能。
专栏9:“十二五”重点能源建设工程
电源:加快2×35万千瓦热电前期工作。完成生物质能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生物质能电厂二期工程。
电网:新建2座110KV变电站,扩建花洲110KV变电站,迁建黄庄变电站,新架线路57KM。逐步建设智能电网。
油气:扩大石油、液化气的仓储能力。实现西气东输供气邓州。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工程。



第三章 加快“数字邓州”建设


[size=-1]依托我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6个土地管理数字城市试点之一的建设机遇,顺利完成“数字邓州”建设。做好信息网络规划,加大通讯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宽带高速信息平台,建立智能化、综合化、移动化的综合信息网络。积极实施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工程。不断推进无线宽带网与光纤通信网的有机结合,加快3G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推进数字地面电视和多媒体广播网的建设,优化无线电频率资源的配置,逐步实现“无线邓州”。初步形成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
第四章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size=-1]坚持防汛与抗旱并举,加强洪涝干旱防御体系建设。采取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严重危害畜牧业和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点,完善检测手段,健全农药残留监控体系,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加强森林公安三基、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林业技术推广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火灾监测预防和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建立防灾救灾应急机制。建立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服务能力。完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突发环境污染预防和应对处理能力。加强水利现代化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和人民防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第七篇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size=-1]以创建生态邓州为目标,加强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章 强化资源节约


[size=-1]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资源,落实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效益。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年均整理土地20万亩以上,投入资金4亿元以上。继续推进土地“三项整治”,用足用活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和县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政策机遇,合理规划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禁止一切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活动。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改造技术。推进节能降耗。强化节能减耗目标责任考核,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强制淘汰耗能高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进企业节能与余热、余压、副产煤气的利用。加快城市照明节能等工程改造,推广高性能、低耗材、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设节能节材住宅和公共建筑。积极推进政府机构、交通运输、商用、民用节能。搞好生态农业园区示范工程建设,开发、引进和推广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专栏10:“十二五”节能重点工程
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工程: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淘汰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的锅炉、电机、变压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中联水泥余热发电、LED节能灯具生产线、裕祥纺织生产车间能量系统优化工程等项目。支持高效节能电机、低热值余热发电等项目建设。
建筑节能工程:实施太阳能入户工程,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散装水泥等。
低碳交通工程:推广乙醇汽油、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实行公交优先,建设畅通工程。淘汰排放和油耗超标的机动车。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加快推进以政府机构为主的机构节能步伐,建立公共机构用水、用电、采暖、空调和设备用能等监测平台。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能效等级Ⅱ级以上10类电子电器产品,LED照明产品、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及电子镇流器。“十二五”末,全部淘汰低效明明灯具和能耗不合格的电机、变压器。


第二章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责任意识。坚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库区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加快水源地生态保护,加快城区生态圈、南水北调中线沿渠防护林带、通道绿化林带建设。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环境质量同步改善。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工业污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的全防全治体系,推动污染源减排从末端向中端和前端延伸。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加快中水回用能力建设,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计划,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投入量,积极处理以秸杆为主的农业污染物和废弃物,加快推进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实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完善环境资源费征收制度。严格环保执法管理,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责任意识。
第三章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size=-1]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加快建设以清洁生产、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快节能环保、低碳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关键环节,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完善碳排放管理体制和机制,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加强低碳教育和宣传,形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利益导[size=-1]向机制,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绿色生态文明。
[size=-1]专栏11:“十二五”绿色经济重点工程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利用粉煤灰、化工废渣等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到2015年,固体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工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垃圾分类收集网络,支持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处理工程建设。建设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利用秸秆生产饲料、肥料,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和有机肥工程,到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达到85%以上。支持利用林业废弃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纸浆、活性炭等产品。
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工程:依托采掘、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开发和示范,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循环技术和重大装备。
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到“十二五”末,建成5-8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2示范园区和1个示范乡镇。















第八篇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size=-1]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size=-1]按照建立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服务理念,加强社会管理,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科学界定政府部门职能。减少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规范公益性事业单位行为,实现公益目标最大化。加快社会中介组织改革,消除中介机构行政化倾向。打破行政壁垒,鼓励现有社会中介组织改造重组,优化结构布局。认真落实省政府赋予省直县的有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工商、税务、质检、国土、环保等垂直部门的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19 | 帖子:1万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